伤寒论理论与实践的优缺点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关于伤寒论的理论与实践的优缺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优点:
系统性强:伤寒论将中医诊断、治疗、药物选用等方面的内容系统地组织起来,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诊断准确:伤寒论通过对病因、病机、病症等方面的分析,使得诊断准确率提高。
应用广泛:伤寒论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诊疗,是中医诊疗的重要基础理论。
缺点:
发展不足:由于伤寒论的理论形成于古代,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一些方面已经显得过时。
缺乏科学证据:伤寒论的理论基于传统医学的经验,缺乏科学证据支持。
应用局限:伤寒论的应用范围仅限于某些特定的疾病,不能适用于所有疾病。
总体而言,伤寒论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的医学著作,对于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具有2023-02-01
缺点是:伤寒论本意只治伤寒,及各种变证,坏病。之所以伤寒论的方子能治更多疾病,是因为方子本身的妙处,中医的方子本就可以活用,多用。虚假的千古第一名方——桂枝汤,真正的千古第一名方——二陈汤。
优点是:伤寒论本身治疗痰浊,不加减就可治疗反酸,咳嗽,感冒,反胃,胃胀,痞满,眩晕,胸闷,心悸,便秘,小便不通,惊悸,胃痛,恶心,呕吐,梅核气。2023-02-01
伤寒论理论与实践
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伤寒论理论与实践》是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郝万山、李赛美。
书名
伤寒论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郝万山、李赛美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7月1日
定价
36 元
相关图书

伤寒论理论与实践/ 郝万山著 伤寒论理论与实践
¥37.8
来自京东
去购买
快速
导航
图书目录
内容简介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主治心下痞的5个泻心汤,在当今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哪些疾病呢?在此,重点应该掌握两个核心方剂,即大黄黄连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因为这两个方剂在临床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其他3方皆由此化裁而来。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伤寒论>辨证方法研究与实践
第一节 六经辨证研究
一、六经实质
二、太阳病理论与实践
(一)太阳表证
(二)坏病虚证
(三)蓄血证
(四)水气证
(五)结胸证
(六)痞证
三、阳明病理论与实践
(一)阳明热证
(二)阳明实证
(三)阳明发黄证
四、少阳病理论与实践
(一)少阳病本证
(二)少阳病兼证
五、太阴病理论与实践
(一)太阴虚寒证
(二)太阴表证
(三)太阴腹痛证
(四)太阴病转归
六、少阴病理论与实践
(一)少阴寒化证
(二)少阴热化证
(三)太少两感证
(四)少阴咽痛证
七、厥阴病理论与实践
(一)厥阴病实质
(二)厥阴病寒证
(三)厥阴病热证
(四)厥阴寒热错杂证
(五)其他厥证
八、六经辨证临床运用研究
(一)热病
(二)内科病
(三)妇科病
(四)儿科病
第二节 《伤寒论》其他分证方法
一、八纲分证
(一)辨阴阳
(二)辨表里
(三)辨寒热
(四)辨虚实
二、三焦分证
(一)上焦病证
(二)中焦病证
(三)下焦病证
三、病因分证
(一)外感六淫
(二)疫疠致病
(三)内伤诸因
(四)医误之因
四、气血津液分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2023-02-02
伤寒论理论与实践的优缺点,《伤寒论理论与实践》是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郝万山、李赛美。个人感觉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伤寒论》方剂研究与实践和《伤寒论》药用研究与实践。是不错的一本书2023-02-01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4:08:4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药材交易限制:古代药材的交易可能受到各种限制,如供应不足等,这可能影响了医家的实际用药习惯。张仲景所处的时代,可能因为药品供应的问题,而需要较大的剂量来满足患者的需求。医学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尽管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不乏精湛的理论,但他的医学实践是否严格遵循当时的专业标准仍存在学术争议。...

  • 1、用途不同,伤寒论理论与实践第一版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伤寒论理论与实践第二版主要讲内科杂病。2、适用人群不同,伤寒论理论与实践第一版适用于一般普通人群阅读,伤寒论理论与实践第二版为研究生教材,中医研究生教材围绕教育部的培养目标,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行...

  • 生动易懂:尽管内容严谨,但讲稿保留了口语化的论述方式,使得理论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综上所述,刘渡舟的《伤寒论讲稿》是中医界的重要文献,对于深化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升教育水平以及传承发扬中医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 然而,理论的华丽外壳若缺乏实践的土壤,终将成为空谈。无论他的理论有多么深奥玄妙,若不能转化为切实的医术应用,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徒有其表。在追求知识和财富的同时,我们期待看到的是刘先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医领域带来实质性的贡献。毕竟,医学的真谛在于治病救人,而非单纯的理论堆砌。只...

  • 学习中医并不是简单地记忆一些方子,而是需要深入了解中医理论,掌握多种治疗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因此,《伤寒论》的学习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积累,不能急于求成。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从基础理论开始学习,逐步积累经验,最终才能在临床中游刃有余。学习中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耐心和恒心。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