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虚实寒热是什么意思?如何分辨病症的虚实寒热呢?

  ①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②指人体阴阳的消长。《素问·宝命全形论》:“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吴昆:“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虚实两纲,主要辨别机体强弱与病邪盛衰。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
  一、虚证:即正气虚弱或机体有形物质不足所产生的证候。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净无苔、舌质淡嫩、脉细弱无力等。治疗宜用补益法。

  注意:
  1. 辨虚证必须结合脤体脏腑及气血、阴阳,才能指导治疗。如脾虚宜健脾,气虚宜补气,阴虚宜滋阴等。均可从脉象中了解之。
  2. 虚证常与寒证或热证同时存在,如阳虚生寒(即机能过度减退),故阳虚多兼有寒象(虚寒证);阴虚生热(即阴虚液少,阳气偏盛而化热),故阴虚多兼有热象(虚热证)。
  3. 相对地说,久病多虚证,老年人患病也多虚证。

  二、实证:主要系指病邪过盛所产生的证候。但病邪过盛,人体必将增强其机能代谢活动以抵抗病邪,故实证往往表现在两方面:病邪过盛,如痰饮、水湿、瘀血、食积、虫积等;机能亢盛,如精神与奋、声高气粗、发热面赤、腹满痛而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洪有力等。治疗实证宜用泻下法或消导法。
  注意:
  1. 辨实证也要结合脤体脏腑及气血、阴阳,以便指导治疗。如气实(气滞)则行气破气;血实(瘀血)则宜活血化瘀或破血等。
  2. “热”也属机能代谢亢盛的表现,故实证常与热证同时存在(实热证)。
  3. 相对地说,新病多实证,壮年人患病也多实证。

  三、虚实夹杂:临床上除单纯的虚证或实证外,常有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等虚实来杂的情况,如同硬变腹水病人,由于病久身体已虚(正气虚),但又有腹水实证(邪气实)。在治疗上对虚实夹杂的病证,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等不同治疗方法。
  ①病状名。主要证见发冷发热,或战栗不欲食。《素问·风论》:“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不能食,名曰寒热。”
  ②恶寒发热。《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
  ③指寒性和热性药物。见“寒热内贼”。
  ④指寒证和热证。《灵枢·禁服》:“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⑤指寒热之邪毒。《灵枢·寒热》:“此鼠瘘寒热之毒气也。”
  ⑥指寒热相兼的病证。《素问·皮部论》:“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⑦八纲辨证的两个纲领。详寒证、热证。2008-02-15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11 23:50:1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中的虚实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重要概念,八纲辨证中用以区分邪气和正气的盛衰。实证,指的是病邪过盛的状况。常见症状包括痰饮、水湿、瘀血、食积、虫积等,以及精神亢奋、声高气粗、发热面赤、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洪有力等。虚证,表现为正气虚弱或有形物质不足。常见症状有面色...

  • 在中医理论中,寒热虚实是重要的八纲分类之一,用来区分疾病的性质。具体来说,实症和虚证是中医中最为基础的两大类病症。实症通常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出现明显的症状,如牙龈上火,这表明体内有热毒或炎症,属于实证。而虚证则更多地表现为身体机能的衰退,例如身体疲乏无力,这往往意味着身体的正气不足,机...

  • 1. 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是中医的八纲辩证法,这是中医最基础的辩证方法。2. 表里辩证是用来判断病邪所在的部位深浅。表症指的是病位浅、病情轻,里症指的是病位深、病情重。例如,外感风寒属于表症,而阳明经实证则属于里症,可以使用大承气汤进行治疗。3. 寒热辩证主要是用来判断病情的性质。...

  • 体质的虚实也是中医关注的重点。"体质虚"是由于生命活动力衰退所造成,人的精神比较萎靡。"体质实"则容易发热、腹胀、烦躁、呼吸气粗,容易便秘。除了以上分类外,体质还有寒热虚实交杂的可能,约略可分“寒与偏寒”,“热与偏热”,又或以一般来区分。中医将食物的属性分为“寒、热、温、冷”,每...

  • 中医认为,寒、热、虚、实是四种不同性质的病理状态。虚热是一种特殊的热证,通常表现为低热,但持续时间较长。寒的表现多为畏寒、四肢不温,脉象多见沉迟无力。实证则常见于外感风寒、饮食积滞等情况,表现为发热、腹痛、便秘等症状。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综合考虑病人的舌象、脉象以及症状,来判断寒...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