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阴阳是什么意思

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这些病证的名称中虽然都有阴阳,但实质上都是以虚证为主,应属阴证。

三、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四、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五、亡阴: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面色潮红,畏热,舌红而干,脉虚数而无力。多见于大失血或脱水的病人。

六、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2020-12-04
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状。
“火”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一是机体内存在的能推动生命机能而看不见的“火”,
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统分“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为有关治疗提供了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两点:一是选用中药,而不盲目投用西药。因前者是调理全身以治本,后者却只能针对症状治其标。二是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见“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2019-05-15
中医阴阳的定义 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章中有:“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2019-05-15
【阴虚阳亢】阴虚指精血或津液的亏虚。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相对平衡的,互相制约而协调。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就会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出现病理性功能亢进,称为“阳亢”。因此,阴虚会引起阳气亢盛,阳亢则能使阴液耗损,两者互为因果。临床表现如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消瘦或失眠、烦躁易怒、或迫精、 亢进,舌红而乾、脉细数等。2019-05-15
中医中所谓的阴阳,是说气为阳,而津液为阴。通常把人体分成阴阳,上为阳而下为阴,左为阳而右为阴。如果身体的阴阳平衡就代表着人体处于平衡,很健康。
中医认为,在正常的情况下,阴阳彼此之间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阴阳两种因素在一定的时间或者是范围内,保持消长平衡,我们才不生病。阳,是积极的,旺盛的。阴,是静止的柔弱的,哪一种过剩或者不足都不行。2020-12-27
中医中的阴阳说的是什么?

2020-11-20
中医中的调整阴阳是什么意思呢?快来跟着小编了解一下吧!

1.损其有余

损其有余是对阴邪或阳邪过盛有余病证的治法。

阳热亢盛的实热证—“治热以寒”,“热者寒之”;

阴寒内盛的实寒证—“治寒以热”,“寒者热之”。

2.补其不足

补其不足是对阴液或阳气的一方虚损、不足病证的治法。

如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热偏盛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2020-12-28
阴阳学说,贯串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说明人体组织结构: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2019-05-15
光明中医教材中是这样解释阴阳的,算是比较权威的 了。不过内容比较多,看后面的链接有全面的说明:
中医的阴阳学说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这样一种规律,即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另一方面事物存在,如男女、水火、昼夜、日月、寒暑、晴阴等,因而形成了最早的阴阳概念。在成书于西周时的《易经》中就出现了明确的阴阳概念,——(阳爻)和——(阴爻),并由此演化为八卦。不过此时并没有使用阴阳两字。至西周末期才使用阴和阳二字来表示相联系而又对立的两方面事物。如《国语·周语》中就记载了伯阳父用阴阳运动失去平衡来解释地震产生的原因:“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左传·昭公元年》还记载了秦国医生医和,以阴阳代表寒热,他说:“阴淫寒疾,阳淫热疾”。在此期间并有一些学者,阐述了阴阳的对立与相互转化关系。如《国语·越语》说:“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荀子》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易传》在总结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时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等等。总之,阴阳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并盛行,对于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19-08-31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一对对立统一的范畴,世间万物均可分阴阳,阴阳之中又有阴阳。《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由此,中医学发展出以人体阴阳虚盛为判断疾病与治疗方向的指标。阴阳失调可能是阴偏盛、阳偏盛、阴偏衰、阳偏衰等多种情况。总之,阴阳失调就会出现人体机能的异常,表现出疾病2020-12-22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0:54: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首先提到阴阳,在《易经》的表面上讲的是阴阳,但实际上这本书里面有一种非常深奥的哲学,那就是阴阳的哲学。《易经》奠定了阴阳、阴、阳整个中华文化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学习文化,我们要学习保持良好的健康文化,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易经的阴阳理论。“易”字本身就是一个“日...

  • D

  • 中医的阴阳:有实物阴阳,有气质阴阳,有看=得=见的阴阳,也有看不见的阴阳。现实中人们只注意实体阴阳,忽略了气质阴阳。正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一阴一阳谓之道,道难言传。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