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可见,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完善于金元,鼎盛于明清。我们可以从抑郁症发展历程看出中医学所说的“郁”有两种:第一种“郁”包括由人体气血津液瘀滞不通、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气、血、痰、火、湿、食等病理产物的滞塞和郁结,属于对其病机的描述。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致为此。另一种“郁"则指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引起的心情抑郁,以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即情志忧郁的疾病。明以后所论的“郁”大多属此。这两个概念是并列平行的,并不存在从属关系。故而现代医学的抑郁症不单纯属于中医学的“郁证”范畴,其表现形式可在“癫证”“百合病”“脏躁”“失眠”“健忘“郁证”等中医多种病证名的症状群中出现。所以,将抑郁症简单划分在“郁证”的范畴是有失偏颇的。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中医学从文字到术语、从理论到实践,建立了五脏主神明的完整体系。抑郁症所表现的精神抑郁、姜靡不振、胸闷胁胀、不思饮食、失眠多梦、多疑善虑、悲伤欲哭、善太息等症状,一般被认为是“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也”,并影响到心、脾、肾等脏器。脑为“髓海”及“元神之府”,主藏而不泻,喜盈而恶亏虚,至清而不容邪,是精神、 情感 及思维活动的发源地,也是维持后者正常状态的物质基础。因此一切精神、 情感 及思维活动的障碍均源于脑。情志变化过激就会导致气机逆乱、情志不遂、气机郁滞、痰瘀内生。日久损伤人体气血阴阳,使脑神失养,神失所藏,病变由实转虚,或虚实兼见。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躁狂与抑郁双相症状,其病变为痰气郁滞,久而生热化火所致,日久可损伤机体阴液。概括而言,抑郁症是由于情志失调,心情压抑久久不得舒,使气机紊乱,脑失所控而致本病,在此基础上兼及心、肝、脾、肾诸脏。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气机失调,导致气机郁滞、痰瘀内阻,扰及脑神,或病久气血精微不能上荣于脑,脑失调控,而出现心境低落等情志症状及能力下降表现。七情失制,使五脏气机失调,痰瘀阻滞经络,而出现各种躯体症状。2022-08-05
中医对抑郁的认识
1 个回答医识问答网专题活动
中医认为,抑郁情绪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情绪不畅。中医理论强调,人的情绪变化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能够调节人体的气机,保持气机的畅通。当情绪受到压抑或过度紧张时,肝的疏泄功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气机不畅,出现抑郁情绪。因此,保持情绪的舒畅对于预防和治疗抑郁具有...
(一)有关抑郁症的起源与发展 “抑郁症”的病名在中医文献中并无记载,中医学将当代有关“抑郁症”等疾病归于情志疾病中的郁证等病证。“情志疾病”是一大类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包括西医的精神病、神经症和躯体疾病,如百合、脏躁、梅核气、癫狂、哮喘、胃溃疡等。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
郁证之“郁”有郁闷、忧郁的含意,属于精神活动的一种。可以采用情志相胜的方法加以调理。《医方考》指出:“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隋代名医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出:“病有生于风寒暑湿、饮食男女,非心病者可以针砭汤药去之;喜怒忧思伤神为病者。先须以理清神明性,去喜怒忧思,然后...
中医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生活和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生活中遇到的压力、挫折、失落感以及精神上的负担,都可能成为诱发抑郁症的原因。这些因素不仅会干扰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还可能引发情绪上的波动,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中医理论中,情志失调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因之一。情志指的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当一...
中医与现代医学对抑郁的理解有所不同。中医中提到的郁证(肝郁气滞),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食欲不振等症状。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郁证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引起,治疗时注重调理肝气、疏肝解郁。而在现代医学中,抑郁症则是一种精神障碍,由多种因素导致,如遗传、环境、心理等。抑郁症的表现形式...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 焦虑抑郁是怎么回事?在中医中叫什么? 20次阅读
- 把脉怎么知道是否怀孕? 32次阅读
- 脉搏能摸出怀孕了吗,怀孕的人脉搏是怎样的 18次阅读
- 中医是如何对抑郁症进行认识的? 26次阅读
- 关于抑郁症中医是怎么诊断的 19次阅读
- 大专毕业能考中医大学吗? 19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