癃闭·肾气虚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癃闭·肾气虚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癃闭·肾气虚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一 6.1.3 方二 6.1.4 中成药 6.1.5 单方验方 6.2 饮食疗法 6.2.1 治法 6.2.2 推荐食材 6.2.3 推荐食疗方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6.3.2 方二 6.3.3 方三 7 关于癃闭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癃闭·肾气虚证的方剂 1 拼音 lóng bì ·shèn qì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qi deficienc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癃闭·肾气虚证(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qi deficiency[1])是指肾气不足,气化无力,以小腹坠胀,小便欲解不得出,或滴沥不爽,排尿无力,腰膝酸软,精神委靡,食欲不振,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癃闭证候[2]。
4 癃闭·肾气虚证的症状 癃闭·肾气虚证患者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㿠白,纳呆,神气怯弱,畏寒怕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质淡,苔白或薄白,脉沉细而尺弱。[3][4][5]
5 证候分析 肾阳虚衰,气化无力,膀胱失约,水道不利:肾气虚则膀胱气化无力,故小便欲解不得出,或滴沥不爽、排尿无力。肾虚命门火衰,故腰膝酸软、精神不振。脾失温煦,则纳呆而面色咣白。畏寒,腰膝酸软无力,脉沉细尺弱,舌质淡,苔白等,都是肾阳不足之征。[3][4][5]

6 癃闭·肾气虚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癃闭·肾气虚证治宜温阳益气,补肾利尿[3]。
6.1.2 方一 癃闭·肾气虚证可用《严氏济生方》肾气丸[备注]《严氏济生方》肾气丸(《严氏济生方》):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炮附子、桂枝、牛膝、车前子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中肉桂、附子补下焦之阳,以鼓舞肾气;六味地黄丸补肾滋阴;牛膝、车前子利水,故本方可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使小便得以通利。[3]
如形神萎顿,腰脊酸痛,为精血俱亏,病及督脉,多见于老人,可用香茸丸[备注]香茸丸(《证治准绳》):麝香、鹿茸、麇茸、苁蓉、熟地、沉香、五味子、茯苓、龙骨补养精血,助阳通窍。[3]
若因肾阳衰惫,命火式微,致三焦气化无权,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呕吐、烦躁、神昏者,可用《备急千金药方》温脾汤[备注]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附子、人参、大黄、甘草、干姜合吴茱萸汤[备注]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以温补脾肾,和胃降逆。[3]
6.1.3 方二 济生肾气丸(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加减处方:熟地黄、山药、泽泻、巴戟天、茯苓各15克,肉桂6克,山萸肉、熟附子各12克,车前子、牛膝各12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
6.1.4 中成药 金匮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2次。
6.1.5 单方验方 温阳利尿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附子、桂枝、党参、白术、乌药、木香、五味子、麦门冬、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晃白,腰膝冷痛。舌温阳益气,补肾利尿。质淡,脉沉弱。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精神疲升清降浊,化气利水。乏,食欲不振,气短而语声低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行瘀散结,通利水道。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竹叶各10克,猪苓、茯苓各20克,泽泻40克。水煎服。
6.2 饮食疗法 6.2.1 治法 癃闭·肾气虚证治宜温补肾阳,化气利尿[5]。
6.2.2 推荐食材 癃闭·肾气虚证患者建议食用肉桂、胡桃仁、羊肉、狗肉、牛肉等[5]。
6.2.3 推荐食疗方 [5]
1.二桂二香汤:肉桂5~10g,桂枝15g,丁香5~10g,小茴香l5~30g,扁蓄10g,将以上食物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食用煎煮后的汁液。
2.桂香肉粥:肉桂5~10g,丁香5~10g,小茴香15~30g,桔梗15~30g,羊肉100g,将羊肉以外的食物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用煎煮后的汁液煮羊肉粥食用。
3.桃豆茶:胡桃仁10g,益智仁10g,刀豆20g,泡水代茶饮。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4]
治法:温阳益气,补肾利尿。
选穴:以俞、募穴为主。取关元、命门、肾俞、膀胱俞。关元与命门相配有温阳益气之功。肾俞与膀胱俞相配,可补肾利尿而通闭。
随证配穴: 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亦可加灸。
6.3.2 方二 虚证取关元、肾俞、三焦俞、气海、足三里等穴为主,可多用灸[6]。腰膝酸软加腰阳关;心烦加内关[6]。
6.3.3 方三 治则:温补脾肾,益气启闭
处方:肾俞、脾俞、三焦俞、关元穴。命门火衰,中气不足,以肾俞、脾俞温补脾肾,振奋脾肾气机;脾肾不足致三焦决渎无力,取三焦俞以通调三焦气机;关元乃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温补下元,鼓舞膀胱气化,启闭通便。
随证配穴:肾阳不足—复溜,中气虚陷—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补法,亦可温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7 关于癃闭 癃闭(retention of urine[7]、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1])为病名[8]。是指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7]。其中又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3]。癃和闭虽然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癃闭[3]。癃闭起病可突然发作,或逐渐形成[3]。少腹或胀或不胀,但尿道无疼痛感觉[3]。病情严重时,还可见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喘促、水肿,甚至神昏等症[3]。
癃闭的病位是在膀胱,但和三焦、肺、脾、肾、肝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引起癃闭的病因病机有湿热蕴结,肺热气壅,肝郁气滞,尿路阻塞,脾气不升,肾元亏虚。
对癃闭的辨证首先应分清虚实,然后再权衡轻重缓急,进行治疗:
因脾肾阳虚、津液亏虚所致者,为虚证,见小便淋沥不爽,排出无力,面色咣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6]。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
因湿热下注,气机郁结或外伤瘀血、结石阻塞而造成者,多为实证,见小便闭塞,少腹胀痛,或烦躁口渴等[6]。治宜补脾肾,助气化,而达到气化得行,则小便自通的目的。
在小便点滴不通的情况下,内服药缓不济急,还可选用多种外治法来急通小便[3]。目前临床常用的导尿法和针灸疗法,既简便,又有效,可以酌情选用[3]。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较满意[4]。尿潴留膀胱过度充盈时,下腹部穴位宜浅刺、斜刺,忌深刺、直刺[4]。对哮喘、神昏等兼症应注意观察,必要时应请相应科室医生会诊[4]。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均属癃闭范畴[6]多因中枢神经疾患和尿道、前列腺或 *** 周围疾患引起的神经性、反射性、机械性反应所致。癃闭应与肾脏实质性病变引起的无尿症加以鉴别。[4]
2022-09-24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5:15: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淋证的病因以膀胱湿热为主,病位在肾与膀胱,初起多邪实之证,久病则由实转虚,亦可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其临床症状有二类,一类是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证候;一类是各种淋证的特殊症状,前者是诊断淋证的依据,后者是区别不同淋证的特征。应与淋证进行鉴别的病证有癃闭、尿血、尿浊等。[7]根据病因病机...

  • 气虚肌腠不密,卫外无力,则常有自汗,易感外邪,名曰“卫表不固”,属肺气虚证的范畴。气虚不能控摄血液沿脉道运行,可导致各种出血,称“气不摄血”,即脾不统血证。气虚而下元固摄失职,可致二便失禁、遗精、滑胎等,称为“肾气不固”,系肾气亏虚所致。其辨证是有气虚证的一般证候表现,并有...

  • 急性尿潴留者为闭,主要表现为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通常临床治疗包括辨证论治,如脾肾气虚证通常可以采用补中益气丸、归脾丸等。对于气滞血瘀证可以采用前列欣胶囊、前列通瘀胶囊,湿热蕴结证通常采用龙胆泻肝丸、癃清片治疗,肾阳不足证通常可以采用复方玄驹胶囊、右归胶囊等,肾阴亏虚证通常采...

  • 1、湿热瘀阻证,治法清热利湿、消瘀散结,方药八正散合抵当汤加减;2、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膈下逐瘀汤加减;3、痰瘀互结证,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方药膈下逐瘀汤合消瘰丸加减;4、脾肾气虚证,治法补脾益生,方药补气益中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5、阴虚血瘀证,治法...

  • 病位在脾、肾、肝三脏。夹邪主要为湿热,其次为风燥、风动、水气、瘀血、湿浊,一个病例可同时兼见数邪。慢性肾衰发病多在40 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慢性肾衰的治疗宜以益气养阴为主,兼顾祛邪,温燥之药须慎用。 何立群等通过458例患者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正虚诸证的总出现率有较大差别,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