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与黄芪功用有什么区别

一、北芪是黄芪的一种,所谓北芪指的是在北方生长的黄芪,它是黄芪众多品种当中的一种,也就是说二者是包含关系。
二、由于黄芪种类多,其功能范围也较广,而实际上北芪的功效已包含在黄芪中,两者皆主治虚症,具体区别如下:
黄芪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北芪
1、治疗气虚表卫不固所致自汗,气虚外感诸症。临床上用黄芪、防风、白术制成玉屏风散,用于治疗表虚自汗且易感风寒者。
原理:肺合皮毛主表。虚则腠理不密,难摄津液。黄芪入肺,补气虚,表盛所以固摄鬼门,且能御邪之于外也。
2、脾气虚证,虚弱倦怠,泄泻,中气下陷,脏器脱垂,食少纳呆诸症。常与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配伍治疗脾虚泄泻。与升麻柴胡人参等配伍治疗脏器脱垂,如补中益气汤。
原理:脾主湿,脾虚则不能输布津液于肺,所以湿困中焦,湿性趋下,所以下焦受湿而便溏。脾虚则难以助胃健运,所以食少纳呆,难思饮食。本药入手足太阴,所以肺气盛则可以通调水道,散精至肌表。脾气盛则可以运化 上输于肺。
3、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本品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为佳。

扩展资料:
黄芪泡水每次使用的黄芪量最好不要超过15克,并且分为两三次服用,避免出现过量的情况。
黄芪服用之后能够很好的改善记忆力退减以及头晕乏力等等情况,但是如果平时过量服用了黄芪水,那么不仅不能够改善头晕眼花的情况,反而会导致病情价值,也就是头晕更加严重,记忆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芪 百度百科-黄芪
2022-11-17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6:19:5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北芪是黄芪的一种,指的是在北方生长的黄芪,它是黄芪众多品种中的一种,因此二者存在包含关系。二、功效区别 1. 自汗症状:黄芪常用于治疗体虚表弱引起自汗,如表气不固导致的汗出,可与白术、防风搭配使用,长期服用有显著效果,如玉屏风散;也可与浮小麦、麻黄根配合使用。2. 盗汗症状:黄芪可与...

  • 北芪偏重于益肾固精,适用于肾气不足引起的症状;而黄芪则更侧重于整体的气虚调理,应用范围相对更广。此外,北芪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黄芪的产地则较为广泛。在功效细节上,北芪可能更侧重于增强抗病能力,而黄芪在调节血糖、保护肝脏方面有一定优势。综上所述,北芪和黄芪在功用方面既有相似之处...

  • 二、由于黄芪种类多,其功能范围也较广,而实际上北芪的功效已包含在黄芪中,两者皆主治虚症,具体区别如下:黄芪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

  • 黄芪和北芪是一样的,没有区别。以下是关于黄芪(北芪)的详细作用:一、功效与作用 补气补血:黄芪(北芪)具有很好的补气补血功效,对于气血两虚的人群尤为适宜。它可以帮助改善面色苍白、乏力、气短等症状。增强免疫力:黄芪(北芪)富含多种糖类、叶酸以及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服用之后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 从专业角度来看,北芪与黄芪的区别主要在于黄芪是中医的处方名,而北芪则加入了产地的信息。在实际应用中,二者可以互相替换使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使用环境和需求可能需要不同炮制方法的黄芪。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北芪与黄芪的功效。它们的主要功效是改善中气不足、脏器下垂等问题。同时,它们也可...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