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本方为补阴代表方。以滋阴补血的熟地黄为主药,又以敛阴滋水的山萸肉加强熟地的补性,更以益气补脾的山药为助,配合而成「 ”三补”。由于肝肾不足,常有虚火上炎,故以泽泻泻肾火,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配合而成「 ”三泻”。这样本方就把补虚与祛邪结合起来,补中带泻,寓补于泻,以泻助补,三补与三泻,相反而相成,共奏补阴之效。 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州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钱乙是北宋年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从事儿科40余年,积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后经其学生阎季忠把他的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与中医结缘】 钱乙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他与医学的渊源与他的孝顺密不可分。 钱乙三岁时,父亲钱颢离家再没回来。由于母亲已经亡故,她姑姑收养了他。钱乙从小很孝顺,姑父吕君十分喜爱,便教他学习医术。姑姑将死时,把钱乙的身世告诉了他。 钱乙听后,号啕大哭,前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 又过了几年,好不容易把父亲接回了家,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乡亲们对他敬叹不已,很多人赋诗赞颂钱乙寻父的事迹。后来又过了7年,他父亲寿终故去,钱乙按照礼法安葬了父亲。 钱乙养父吕君没有儿子,去世时,钱乙为他收殓安葬服丧,按年节祭奠供奉吕君,和自己的父亲一样。 【小儿科闻名山东】 钱乙最初是以小儿科在山东闻名。宋元丰年间,宋神宗赵顼姊妹——长公主的女儿有病,召令钱乙来为她诊治,很有疗效。长 公主上奏神宗,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特例赐给他赤色丝帛的六品官服。 又一年,神宗皇帝第九子仪国公赵仪患瘈疭(chìzòng),瘈疭为手足痉挛之疾,太医不能治愈。长公主入朝见神宗时,推荐钱乙,说他虽然出身民间,却有奇异的医术,神宗就立刻召钱乙入宫。 钱乙诊断后给皇子服用黄土汤,皇子痊愈后,神宗皇帝召见钱乙,夸奖钱乙的医术并询问他用黄土汤治愈疾病的原因和情况。 钱乙说:「 ”瘈疭病多属于风邪,因为肝木(风)犯脾而患瘈疭,故在治疗上需平肝木(风)。黄土汤的作用主要是温阳健脾,脾属土,脾土旺即能制胜肾水,肾水受制,则水生木的力量减弱,于是肝木自平,风邪自息。况且通过以前几位医生的治疗已经接近痊愈,我来治疗时,是恰逢皇子病快要好的时候。” 俗话说:「 ”倒霉的医生看病头,幸运的医生看病尾。”运气好的医生总是在其他医生诊治的基础上一下就把病给治好了,因为前面的医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排除了很多可能因素,最后一个医生一看以前的资料,就能明确诊断和治法,治疗起来就容易多了。 医技高超的钱乙在治愈皇子后,没有将功劳通通揽在自己身上,没有说是自己的治疗立竿见影等等,也没有去贬低同行,而是充分地肯定了其他医生的作用,这在「 ”同行相轻,相煎何急”的社会环境下,难能可贵! 治愈了疾病,又如此谦恭,解释得当,神宗皇帝很是满意,便提拔他任太医丞,赐给紫衣金鱼袋。 从此,皇亲国戚、贵族之家以及下层官吏、百姓人家,谁有个头疼发热、拉肚泄泻的,都愿意请钱乙来治疗疾病,钱乙的府上门庭若市,就没有闲暇的日子。那些有名望的医家,与钱乙谈论医道,问难钱乙,没有人能够难倒他。 【六味地黄丸是怎么来的】 钱乙任职后,经常有太医署的人来拜访,向他「 ”讨教”。 有医生带了几味本草书中没有记载的药材,问钱乙药的出处、名字和用法,钱乙看了看,马上指出这是东海来的,那是西域特产,这是波斯输入,那是占婆供奉。询问的人回去查书一一核对,果然是纤毫不差。 又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 ”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 ”钱太医,张仲景医书中所载的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 ”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您以为如何?” 这位大夫听了,恍然大悟,连声道:「 ”原来如此!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令人佩服!”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 ”地黄丸”流传了下来。 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成为众所皆知的著名中成药。 「 ”地黄丸”脱胎于《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并去掉肉桂、附子,名曰「 ”地黄丸”。从此地黄丸成为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到了明代医学家龚廷贤、薛己等,对肾阴尤为重视,凡肾阴虚者,常常应用地黄丸方。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论及地黄丸立方时说:「 ”本后汉张机《金匮要略》所载崔氏八味丸,(钱)乙以为小儿纯阳,无须益火,除去肉桂、附子二味,以为幼科补剂。明?薛己承用其方,遂为直补真阴之圣药。”随之,薛己在所著的《正体类要》中,将地黄丸的名字前冠以「 ”六味”,于是「 ”六味地黄丸”之名流传于世。 近年来,六味地黄丸已成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地区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他们在保持了传统中医药特色的同时,又为六味地黄丸的国际化、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对天然药物的推崇,六味地黄丸在东南亚、欧美的消费者中也日益走俏。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的作用,对于克服学习和记忆障碍及巩固记忆均有疗效,用药时间愈长,药效越明显,并可预防进行性痴呆及健忘症。 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六味地黄丸在治疗成人肾亏出现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消渴等病症上甚为有效,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六味地黄丸也逐渐从儿科走出,成为成年人滋阴补肾的名方名药。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2-10-03
北宋名医钱乙与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1 个回答医识问答网专题活动
钱乙,一位儿科神医,创立了六味地黄丸。这一年,宋神宗的姊妹长公主的孩子病了。这位长公主是宋英宗的女儿,她的孩子病了,全家都十分着急。有人提到钱乙,说他在民间很有名气,对治疗小儿病很有功夫。长公主急忙派人将钱乙请来。钱乙进了驸马府,看到病危的小孩,神情凝重。他认真诊断后,说没问题,...
六味地黄丸来源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药物组成,其特点是甘淡性平,补而不滞,可滋阴补肾。钱乙学习时,“不名一师”,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六味地黄丸。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
宋代名医钱乙对六味地黄丸进行了改进,去掉了原方中的附子和肉桂,使其更适合治疗小儿疾病。钱乙的弟子阎孝忠将这一改进记载下来,并收录于《小儿药证直诀》,使得六味地黄丸得以流传至今。明代名医薛己进一步推广了六味地黄丸,主张根据患者肾阴虚或肾阳虚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六味地黄丸或金匮地黄丸。薛己的...
六味地黄丸是由宋代著名医家钱乙所发明。钱乙,字仲阳,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7年),以儿科闻名。他起初因《颅囟方》而知名,擅长治疗儿科疾病,曾治愈皇亲国戚的孩童病患,因此被任命为翰林医学士,并担任太医院丞。在长期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代名医。
六味地黄丸是钱乙发明的。钱乙,字仲阳,是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7年),是当时的著名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戚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 首次收载六味地黄丸的医籍及其作者 9次阅读
- 中学生补气血最好的中成药有哪些 8次阅读
- 玉屏风功效与作用,玉屏风散的功效与作用 4次阅读
- 六味地黄丸是谁研发的 14次阅读
- 脾虚和肾虚有什么区别? 11次阅读
- 脾虚比肾虚更可怕?脾虚的人会出现哪些症状? 18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