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甲骨文记载疾病的卜辞,可看作我国现存最原始的病历公元前5世纪扁鹊公元前3世纪《黄帝内经》公元前2世纪西汉淳于意诊籍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中关于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华佗《中藏经》三国时代《难经》自两晋南北朝至唐宋金元,中医诊断有着很大发展明清时代(包括建国以前)在诊断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问诊、舌诊、切诊(脉诊、按诊)与辨证四个方面,此外,在四诊及望诊的综合研究方面,亦有不少专著近百年来,中医诊断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2016-05-18
2016-05-18
1. 中医诊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当时的医学家扁鹊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审形"等方法进行了疾病的诊断,这为后来的四诊法奠定了基础。2. 《黄帝内经》和《难经》进一步发展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强调了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患者内外部的致病因素。3. 公元二世纪,淳于意开创了病案记...
中医诊断学,自古以来便是中医家临床实践智慧的结晶。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扁鹊以"切脉、望色、听声、审形"等方法进行诊断,奠定了四诊法的基础。《黄帝内经》和《难经》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强调诊断需全面考虑内外致病因素。淳于意在公元二世纪开创病案记录,淳于意的"诊籍"为复诊提供了重要依据。张仲...
是中医学中关于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华佗《中藏经》三国时代《难经》自两晋南北朝至唐宋金元,中医诊断有着很大发展明清时代(包括建国以前)在诊断方面的发展,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黄帝内经》在诊断学方面贡献显著,提出并运用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诊等诊法,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这为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贯穿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难经》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一种神圣工巧的技能,特别重视脉诊。西汉名医淳于意创...
古代中医简史 中医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它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内容的学科。我国古代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实,早在我国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中医。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医理论,出现了解剖学,医学开始分科,那时已经采用了“四诊”法,治疗方法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