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滞,腹满便溏什么意思?

你好!"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这些都是中医的词汇;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运化的含义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是运化食物的精微物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二是指 运化水湿 ,将吸收至人体的水液,一方面上输于肺,利用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布散全身,或由皮毛排除体外;一方面向下输入肾,利用肾阳的气化以及推动作用由小便排除体外;
如各种原因导致脾虚,如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降低,水湿自体内留滞于胃肠,湿性粘滞,又容易阻碍气机运行,就可表现为腹部胀满,同时湿性趋下,又易袭阴位,易表现为大便溏泄;这就是所谓的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
如何改善? 根据中医七情致病以及五行生克理论,忧思过度可伤脾,肝气郁结或肝火上炎,可克脾,同时根据脾的中医习性,喜燥而恶湿,过度食入寒湿之品,亦会损伤脾气脾阳;
因此针对“脾虚湿滞、腹满便溏”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因情绪不佳损伤肝脾,同时饮食应注意,少食生冷之品;
如果是单纯“脾虚湿滞、腹满便溏”,可服中药改善,如中成药参苓白术散(丸),是针对此证的良药;
多吃点大蒜,改善肠道菌群,山药要常吃,不建议药疗,建议食补,每天一个苹果,晚上睡觉前喝点蜂蜜水,多运动,不吃冰凉的东西,牛蒡子可以隔天煮一次吃,你会知道排毒的畅快和被子盖不住的艰辛
脾属燥土,主运化水湿,脾气虚或阳虚会导致脾无 常工作,或工作的很慢,这样大量的水湿会滞留在身体里边,导致肥胖,水肿,大便粘腻,舌苔厚腻等,这是脾虚湿滞。
腹满便溏是腹内感觉胀气,肠鸣,大便不成型,多为脾阳虚所致,还有喜温喜按,舌苔白,脉缓等症状。

脾脏是可以通调水道的,它能将体体内的水液规律性输布。
如果脾脏虚了水液无 常分布,就会导致水湿泛滥,可见于水肿,腹满,等症状。
就打个比喻吧:脾脏就像一个分流器,身体其他器官是连接分流器的,当分流器出现问题的时候,水就会不按正常分送,按照常规,水往地处留,因此,腹部和肠道的水就自然多了,久了之后四肢也会水肿。
不知这样解释是否明白?
脾虚有湿,中寒便溏这个是中医下的病因啊!适合的药--参苓白术散脾虚湿盛,中焦受寒,大便溏泻而且你平时还多痰,爱出汗!参苓白术散是主治
脾阳脾气不足 温稀气化功能弱 致机体消化及排泄功能失调 腹部胀满 大便不成形 次数多 水浊多而溏也。。治之助运化湿 理气健脾
脾虚湿滞:脾在五行属土,主运化。脾脏有运化水液的功能,脾气虚弱,使得脾脏运化水液功能不能正常发挥,造成水液代谢障碍,湿邪停滞在体内,会出现浮肿的现象。腹满便溏:是指腹胀伴有大便不成型,稀便,形似溏泥,并且大便次数增多。
脾和胃互为阴阳,需要平衡。脾虚大便不成形,就有排不净的感觉,积累久了会造成大的疾病。吃香砂六君丸,练习八段锦为好。
脾胃主四肢,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虚湿滞,气血生化无源,四肢得不到滋养,气血不通,脾胃受困不能把饮食都转化为营养成分,而堆积在一起就变成痰湿留在体内,慢慢就形成大腹便便。
从字面理解就是脾脏虚弱导致对水湿的运化无力,致使水湿滞留中焦,引起腹胀大便溏泄。
2022-05-25
mcxzy 阅读 4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6:38:5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腹满便溏是腹内感觉胀气,肠鸣,大便不成型,多为脾阳虚所致,还有喜温喜按,舌苔白,脉缓等症状。脾脏是可以通调水道的,它能将体体内的水液规律性输布。如果脾脏虚了水液无 常分布,就会导致水湿泛滥,可见于水肿,腹满,等症状。就打个比喻吧:脾脏就像一个分流器,身体其他器官是连接分流器的...

  • 脾虚的人食欲不振,乏力,面色黄,脾是运化水湿的,脾虚造成水湿停滞在身体里,产生身体沉重的感觉,湿性重浊,容易下行,引起腹泻,水湿阻碍了正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导致腹胀,恶心(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受影响所致),便溏是大便稀不成形的意思.

  • 脾虚湿盛,中焦受寒,大便溏泻 而且你平时还多痰,爱出汗!

  • 大便溏俗称水便不成形,与腹泻不同,一般排便次数可不增多,也可次数稍有增多;大便排泄不畅,或有排不尽的感受为大便粘滞不爽。两者可单独存在,有时也可交替发生。肝病患者发生便溏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如胆汁、胰腺分泌减少有关;肝病患者发生大便粘滞不爽,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有关。另外,肝病...

  • 肝病患者若出现便溏症状,还伴有乏力、腹胀、纳呆等,应辩证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时,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即可导致以上症状。治疗时,不应一味清热解毒祛邪,以免更伤脾胃,加重病情。而应采取健脾和胃、扶正固本的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大肠粘滞不爽时,若伴有肛门发热、粪便较臭,多为湿滞伤胃、食...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