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血虚“、西医诊断“贫血”,哪个更靠谱?

平时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人,什么阿胶、红枣啥的经常吃,但是脸色还是发黄。吃这些补血的补品貌似没起作用。还有的人是不贫血,但是医生开的药方中却还有当归、鸡血藤这类补血药材。其实这里是存在两个概念“血虚”和“贫血”。这两者到底有何区别?治疗时又要注意哪些呢?

一、首先,“血虚”和“贫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血虚“是中医诊断、“贫血”是西医诊断。

从中医角度讲,血虚又称为血虚证。引起血虚的原因有很多,如先天性体质虚弱、饮食不调,疲劳过度、失血过多、疾病迁延不愈等等。最易出现血虚的人群是女性,这是因为女性的特殊生理构造,最容易由于失血过多导致血虚。例如常见的月经量大的女性,往往出现脸色发黄,导致血虚;分娩时的失血过多也会不可避免的导致血虚。血虚的表现多为:面色萎黄、唇色淡白,出现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女性还会伴有月经量少、经血色淡等,严重者甚至出现闭经。

而贫血其实不能算是一种疾病的名称,它是一种疾病临床症状的描述,通常以血红蛋白水平作为诊断依据。其中血红蛋白水平有着严格的诊断标准:6个月到<6岁儿童110g/L,6~14岁儿童120g/L,成年男性130g/L,成年女性120g/L,孕妇110g/L。只要是低于这些水平的都可以诊断为贫血。因为贫血是一种疾病症状,很多疾病发生的同时也会出现贫血的发生。出现贫血后最早会有头晕、发力、易困倦的表现。但是最常见也是最特征的表现则是面色苍白。严重的贫血患者必然会血虚。

二、那么既然二者有上述区别,那么在治疗或调理的注意事项上也要做好区别对待,千万不要乱吃药。

中医常讲气血,这是因为在中医理论中往往认为气血是同源的,如果是血虚,则多会伴有气虚。而气虚又要分为不同的证型,如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等。如果是血虚伴肾气虚,那么调理时多注意使用人参、熟地等可补充元气、肾阴的药材;如果是血虚伴脾气虚,则调理时多注意用黄芪补气生血。还有如果是因为血瘀导致的血虚,则一般情况下会建议使用当归、川芎等活血养血的药材。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擅自用药,调理血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药材。

一般被判定为贫血的病人,医生也是根据贫血类型来建议用药或饮食选择。贫血病人多为缺铁性贫血,这时建议多食用铁含量较高的病人,比如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肉类等。另外也可以吃一些木耳。如果是缺铁较为严重,则建议直接服用铁剂进行治疗。如果是跟严重的贫血,则需要进行输血纠正贫血。

所以一定要注意,血虚和贫血虽然在一些表现上会有相似之处,比如都会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萎黄等,但是不能将二者等同,而且处理方法也是不同的。

#哆咖医生超能团##我的冬日门诊## 健康 科普大赛#2022-05-21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17 05:33:1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从中医的病机角度来看,血虚相当于西医的贫血范畴,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下的概念,因此,存在血虚症状的患者不一定符合西医的贫血诊断标准。在临床上,贫血患者往往不仅仅表现为血虚,还可能涉及其他中医病证。血虚症状包括但不限于贫血、神经官能症、某些虚弱病症、月经不调等,患者常常出现面色不华或...

  • 中医讲气血不足西医就属于亚健康状态,或称贫血,或营养不良。气血不足是中医的诊断,与西医亚健康状态差不多意思。气血不足,主要是身体虚,抵抗力差,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久病或者饮食不节,或者劳累过度,或者先天不足等导致的。气血不足以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头晕头胀,耳鸣,口干纳差,疲倦乏力,腰...

  • 如果怀疑自己贫血,应先到医院确诊,最有效的做法是扎手指或静脉抽血,检查血常规。一般在平原地区,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低于120克每升,红细胞数低于4.5×1012个每升或红细胞压积低于42%;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10克每升,红细胞数低于4.0×1012个每升或红细胞压积低于37%,就可诊断为贫血。如...

  • 西医认为贫血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需要针对具体原因进行治疗。而中医所说的“血虚”则是一种综合症候群,包括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它涵盖了多种病症,并不等同于西医的某一种病。在内、外、妇、儿各科病症中都可以观察到血虚的症状,这是因为中医所指的“...

  • “贫血”是很多疾病共同的病理表现,由红细胞生成不足、破坏过多、丢失引起,西医需找到并消除病因,才能彻底治愈。不能见到贫血就考虑营养不良,一味补充大量蛋白质、红色食物,反而容易延误病情。“虚则补之”,血虚则补。中医理论认为:无形生有形,气无形,能生有形之血,“血”来源于“气”,补气...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