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种可用于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的中成药,建议收藏

今日更新原发性高血压的第5个中医证型:阴虚阳亢证
以下药物仅供参考,以临床医生医嘱用药为准
主要症状:眩晕,头重脚轻,耳鸣,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腰膝酸软,盗汗遗精,两颧潮红,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导致的眩晕耳鸣、视物昏花等症
用药注意:实火亢盛导致的头晕、耳鸣慎用;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酸冷食物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清脑降压,用于肝火上炎导致的头痛头晕、心烦等症
用药注意: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清脑降压,用于肝火上炎导致的头痛头晕、心烦等症
用药注意 :孕妇及体弱虚寒者忌服
功能主治 :平肝熄风、清热安神,用于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耳鸣、眩晕、眼花等症
用药注意 :阴虚风动者忌用
功能主治: 平肝泄热,用于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头胀、头痛、耳鸣等症
用药注意: 本品清泻肝火,平降肝阳,脾胃虚寒者忌服;本药容易耗伤正气,体弱年老者慎服

功能主治: 平肝泄热、镇静安神,用于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头胀、失眠等症
用药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用于阴虚阳亢导致的头痛眩晕、耳鸣健忘,五心烦热等症
用药注意 :气血两虚者忌服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镇心安神,用于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等症
用药注意: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功能主治: 疏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用于瘀血内阻、血虚失养,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头晕、耳鸣等症
用药注意 :个别患者服药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腹泻,可以停药等症状缓解后继续服药
功能主治: 息风活络,用于内伤头痛,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等症
用药注意: 感冒头痛者慎用
功能主治: 平肝清热,用于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头晕等症
功能主治: 滋阴潜阳,平肝安神,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头痛、颈项不适、目眩耳鸣等症
用药注意: 痰湿阻滞、肾虚者忌服
功能主治: 镇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目眩等症
用药注意: 本药为重镇潜阳之剂,气血亏虚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热镇惊、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导致的眩晕、心烦、目赤、口苦等症
用药注意: 本药性寒,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之眩晕、头痛者忌用,孕妇忌用
功能主治: 平肝熄风,化痰通络,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导致的头目眩晕、项强头胀、言语不清、肢体麻木等症
用药注意: 气血亏虚者不宜用
功能主治: 滋阴潜阳、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阴虚阳亢导致的头痛、手足麻木、腰腿酸痛等症
用药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用,外感导致的头痛者忌用
功能主治: 平肝熄风、活血通络,用于风阳上扰、瘀血阻络导致的头痛日久、痛有定处、头目眩晕等症
用药注意: 本品含活血药物,对胎气有影响,孕妇慎用;外感及虚证所导致的头痛者慎用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清心安神,用于肝阳上亢导致的眩晕、烦躁不宁、言语不清、手足不遂等症
用药注意 :气血不足眩晕者慎用,本品含朱砂,不宜长期或过量服用

我是小玲药师(现更名为药师杨玲),下次更新原发性高血压肾精不足证
有想知道的科普知识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2022-06-26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5:32: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罗布麻 高血压早期表现为肝阳上亢,此药可以清肝热平肝潜阳,对面红目赤,易怒口苦,情绪激动加重的比较适宜,我临证多以天麻钩藤饮加此药,效果更加显著,亦可加夏枯草。2,龟板 对于有明显阴虚体质的病人,养阴显得很重要,龟板不只是养阴效果极佳,它质重擅潜降,性清不浊,不易伤胃,代赭石易伤...

  • 1. 山菊降压片(山楂降压片)由山楂、泽泻、小蓟、菊花、夏枯草、决明子等药材组成,具有平肝潜阳的功效。适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高血压病见上述征候者。注意事项:偶见胃脘部不适,一般可自行缓解。2. 牛黄降压丸包含羚羊角、水牛角浓缩粉、冰片、党参...

  • 辨证治疗高血压常见有1、肝火亢盛型,选用羚羊角、天麻、钩藤、牛膝、桑寄生、黄芩、栀子等药物配合使用来治疗高血压。2、阴虚阳亢者使用生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 、鳖甲、知毋、黄柏等来辩证治疗。3、痰湿中阻可以使用半夏 、天麻、陈皮、茯苓、虎乳等来治疗高血压。4、阴阳两虚患者可以使用熟地、山...

  • 中药方剂二:元参、生地、白芍、麦冬、夏枯草、钩藤、菊花、丹参、泽泻、生山楂和木香等药材,同样煎水服用,每日一剂。这个方剂能滋阴平肝,适用于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中药方剂三:柴胡、葛根、丹参、杭菊、桑枝、丹皮、赤芍、红花、地龙和薄荷等药材,也是煎水服用,每日一剂。此方剂具有化瘀清热的...

  • 4. 现阶段,临床医生通过高血压病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通过多种方法改善症状,达到降压的根本目的,药物选择主要集中于平肝息风、补益肝肾和活血化瘀类。5. 中医药对高血压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认知,将高血压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四种证型,也认识到瘀血内阻是引起高血压病...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