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的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认识论和方 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方法从总体方面看待其关系,构成了天人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审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采取知己知彼,从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便是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 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由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灵枢·论疾诊尺》说“从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内脏所发生的疾病,认识了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候。所以《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这一认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如《灵枢·五色》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内而脏腑、外而胸背的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并说:“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这便是察面部的情况,以测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又如早在《素问·五脏别论》便有“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之说,《难经·一难》更强调“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于是详细审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以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的外候,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气,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等。临床实践证明,某些局部的改变,确实有诊断全身疾病的意义。因而有人说,中医学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认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色脉变,揆度奇恒。”恒,指正常、常规;奇,指异常、变动;揆度,观察比较、推测揣度的意义。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知常达变。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以诊断病变,均含有这方面的道理。健康与疾病,正常与异常,不同的色泽,脉象的虚、实、细、洪,都是相对的,是通过观察比较而作出判别的。诊断疾病时,一定要注意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并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这也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

2016-05-12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04 03:31:2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诊断学的三个基本原理是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辩证求本。1,整体审察:诊断疾病时,重视病人整体的病理联系,同时,还要将病人与其所处环境结合起来,综合的判断病情。把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在病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又按照一定规律,互相...

  • 总的来说,中医诊断学的原理是通过整体观和细致观察,从外部症状和体征中揭示内在病理,以常衡变,知常达变,从而准确诊断疾病。

  • 1. 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和因发知受。这些原理是中医诊断的基石,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诊断方法。2. 掌握望闻问切的技巧。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四大基本方法。望诊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等来判断病情;闻诊则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

  • 1、中医诊断学的三个基本原理是 A、司外揣内 B、见微知著 C、以常衡变 D、四诊合参 正确答案:ABC 2、下列哪项属于“症状”A、喉中痰鸣 B、心烦失眠 C、脉细无力 D、舌红苔黄 正确答案:B 3、下述哪项属于“体征”A、面色苍白 B、头晕而重 C、恶心欲吐 D、神疲...

  •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原则在于把握疾病的本质和症结,确保诊断的准确性。首先,医生需遵循“审察内外,整体察病”的原则,认识到人是有机的整体,内外部、机体与环境相互关联。在诊断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既要关注外部体征,也要深入分析内在脏腑功能,同时结合气候和环境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对患者的...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