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1、诊法
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
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
《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2、诊病
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3、辨证
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
4、病案
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扩展资料:
中医诊断学原理介绍:
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认识论和方 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方法从总体方面看待其关系,构成了天人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
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
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审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采取知己知彼,从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便是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诊断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诊断
2020-08-25
1、诊法
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
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
《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2、诊病
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3、辨证
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
4、病案
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扩展资料:
中医诊断学原理介绍:
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认识论和方 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方法从总体方面看待其关系,构成了天人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
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
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审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采取知己知彼,从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便是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诊断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诊断
2020-08-25
把脉有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於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於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诊脉的部位及方法1,部位: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於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著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2,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称谓三部九候。 切脉时应注意安静的环境,如患者刚经过剧烈的活动,应先让休息片刻,然后诊脉。切脉者必须呼吸均匀,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於指下细心地分辨脉象。每之诊脉时间,不应少於一分钟。2017-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