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补气,是补肺气?肝胆气?还是脾胃气?

大多数人认为黄芪补气,却不去关注黄芪到底补哪里的气,是补肺气?还是肝胆之气?还是脾胃之气?是补表之气?还是补里之气呢?几乎没有人深究,只是盲目使用。其实,黄芪有其独特功效,不单是补气那么简单。

黄芪,味甘、微温,无毒。其根茎独上独下,其根有三成,中间黄,次一层是白色,最外层为褐色,三层界限分明清清楚楚地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独特功效:直入中土行三焦调和营卫之气。其根中间黄为脾土之色,次外层白色为肺金之色,最外层褐色为心火之色,肺主一身之气,一身之气在表的运行叫卫气,心生血,主血脉,血脉在表的运行叫营血,然营卫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依赖于三焦之气,而三焦之气出自脾土。也就是说,三焦之气有助脾土化生气血且运行气血到周身,脾土化生气血反过来也滋养三焦之气,给三焦之气输入能量。

那么,何谓三焦?三焦有上、中、下,我们看看它们各自的作用:

1

上焦出于胃上口,贯膈,并咽,布胸中,以发呼吸而行营卫,是为中气。说的通俗些,上焦与胃相连,其管辖的部位为胸中,胸中为中气的地盘,中气的作用就是运行营卫之气,也就是说,上焦助其运行营卫之气。因此有了黄芪治疗中气下陷的说法;

2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泌糟柏蒸津液,上注于肺,乃化为血。说的是,中焦也和胃相连,吸收水谷之气,胃得到中焦之气的帮助开始把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腐熟转化为津液,上交给肺就化生为血了,也就是说,中焦助其化血;

3

下焦别回肠,济泌别汁,注于膀胱,是为卫气。说的是,下焦把剩下的糟柏通过回肠进入大肠排泄出去,把我们喝进去的水分别清浊之后,下交于膀胱,膀胱的水被气化后生成卫气。也就是说,下焦助其化气。因此,有了黄芪补气的说法。

这样看来,卫气出自下焦,营血出自中焦,上焦运行营卫气血于周身上下。所以,三焦为营卫之本,脾胃之蒸腐变化,又为三焦之本。黄芪就作用于此,助脾土行三焦利营卫,可谓一气呵成。当周身气血的运行不畅或气血不足来自于三焦之气不足时,这就是运用黄芪的时机了。

这也说明了黄芪重在补三焦之气以行营卫中气,只治脾之标病(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并不治脾之本病(脾之阴阳本虚)。倘若脾气本身不足被寒湿占据引起的腹泻、四肢冰冷等,则不是黄芪的治疗范围了;又如,伤寒汗多亡阳,属阴寒之气盛逼迫阳气外泄,必以附子振其阳气,阴寒之气被驱赶,汗就止了,这也不是黄芪的治疗范围了;又比如,桂枝也调和营卫之气,但其的功效只是通营卫逐营卫之邪,没有补充营卫之气的功效,而黄芪通营卫重在补营卫以逐营卫之邪。最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黄芪虽有健脾土的作用,那是在脾土中气无堵塞的情况下,若是脾土有寒湿或胃中有燥热则不是黄芪的治疗时机了,所以“胃家实”不可用,“胃家实”也就是胃肠有躁屎,也就是实热型的便秘。还有就是本身阴虚(津液亏乏或者水、血不足)的人当以补虚为主,这也不是黄芪的治疗范围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黄芪不但补气血还补中气通营卫,其重点作用于三焦,补三焦之气;虽健脾,但只治脾之标病,不治脾之本病。阴盛阳虚者慎用,阴虚阳盛者禁用!2022-07-03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7:46: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黄芪不但补气血还补中气通营卫,其重点作用于三焦,补三焦之气;虽健脾,但只治脾之标病,不治脾之本病。阴盛阳虚者慎用,阴虚阳盛者禁用!

  • 从中医来讲,黄芪补气主要补的是肺气和脾气。黄芪属于中药补气药的范畴,中医认为黄芪具有补气生阳、意味固表、脱毒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黄芪善于补益脾气和肺气,因此对于肺气虚以及神疲乏力、气短、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稀溏,甚至夹杂不消化食物等一系列气虚所出现的症状,...

  • 此外,北芪还能治疗脾虚泄泻和久泻脱肛等病状。在治疗肺虚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及易感冒方面,北芪的补肺气效果尤为显著,常与其他药材如党参、白术、淮山、炙甘草等配合使用。经蜜制后的北芪,其补益作用更强。北芪还具备固表止汗的功效,能有效治疗表虚自汗。其补气且能外达之性,使其能够固表止...

  • 1. 黄芪补的是脾气和肺气。黄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味甘性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表的作用。它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引起的疲劳、肢体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和大便溏薄等症状。此外,黄芪也适用于肺气虚导致的喘息、呼吸短促、痰液清稀等情况。由于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黄芪还可以用于改善气血两虚...

  • 1、黄芪能补肺脾之气,为补气的要药,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与人参一同配伍治疗病后体虚,配伍白术还能补气健脾,治疗食少便溏或者腹泻。配伍当归能补气生血,治疗气虚血亏,配用附子能补气升阳,治疗气虚阳衰,畏寒多汗等。与人参、升麻、柴胡、白术等同用,还可以治疗气虚下陷的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