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疾病症状之里寒证

里寒证

名词解释

里寒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寒邪直中脏腑经络、阴寒内盛或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外感寒邪,久病伤阳,过食生冷寒凉。

病机

寒邪内侵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均不能温煦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晄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喜热饮。寒属阴主静,故静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均为里寒之征。

常见证型

1、寒滞经脉证

临床表现:畏寒,肢体冷痛、拘急或麻木,肤色紫暗或苍白,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通阳止痛。

方剂:乌头汤。

常用腧穴:关元、肾俞、阿是穴、曲池、外关、环跳、足三里、三阴交。

2、寒滞胃脘证(胃寒证)

临床表现:胃急剧冷痛,喜温,呕吐清水,畏寒肢冷,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

方剂:良附丸。

常用腧穴: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

3、寒凝心脉证

临床表现:畏寒畏冷,心胸闷痛,遇冷痛增,得温痛减,舌苔白,脉沉迟紧。

治法:行气散寒,通阳宣痹。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乌头赤石脂汤。

常用腧穴:少冲、神门、心俞、膻中、内关。

4、寒滞肝脉证

临床表现:少腹冷痛或阴器收引疼痛,或巅顶疼痛,遇寒痛增,得温痛缓,呕吐清水,畏寒肢冷,苔白,脉弦紧。

治法:暖肝散寒,温阳行气。

方剂:天台乌药散、吴茱萸汤。

常用腧穴:关元、三阴交、太冲、气海、大敦、内关、阳陵泉。

E/N/D2022-06-30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2:55:5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虚证的解析:在中医理论中,虚证是指人体内的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不足,而病邪不明显的情况,患者表现出虚弱、松弛、衰退等症状。这种证型常见于长期疾病、病情进展缓慢的患者,或者因过度耗损而体质虚弱的人群。2. 实证的解析:实证则是指外邪侵袭人体,或是在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导...

  • 舌质红、脉象有力等。里证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而表证则可能表现为发热、咳嗽等。寒证常见于畏寒、四肢冰凉等症状,热证则表现为高热、口渴等症状。虚证通常表现为气短、乏力、脉象细弱等,而实证则表现为腹胀、便秘等症状。

  • 中医核心考点全攻略-第2篇 中医诊断学08八纲辨证02表证和里证,寒证和热证、虚证和实证区别

  • 1、里证的寒热变化通常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阴阳失调。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相对而言的两个对立面,如阴阳、寒热、虚实等。在健康状态下,阴阳保持平衡,身体各部分之间存在协调关系。但当阴阳失调时,就会导致里证的出现。2、里证包括多种疾病,如肝、胃、脾等内脏的疾病,以及...

  • 寒证转化为热证或热证转化为寒证,反映了邪正盛衰的情况。寒证转化为热证,常见于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常见于邪盛正虚,正不胜邪。这两种转化可缓可急,如寒热错杂、表寒里热等。寒热真假是指在寒热发展到极点时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