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病是怎么引起的?

  风湿病不只是指因受风或受潮湿、寒冷的影响而引起的肌肉、关节痛。确切地说,风湿性疾病是指特殊的粘液,由脑流向关节等处而引起疼痛。它包括所有侵犯肌肉骨骼系统如关节、肌肉、韧带、肌腱、滑囊等组织,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发病原因如何均在此列。当然发病原因或诱因可以包括受风潮湿、寒冷等环境因素,也可以是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代谢异常、家族遗传以及退行性病变等。

  由于风湿病的范围如此广泛、其中不少种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的发病率又很高。所以关节炎和风湿病给社会和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风湿病的预防

  1.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虽然本病的致残较高,但患有关节肿痛的病人只要对本病保持足够的警惕性,早期诊断及早期合理的治疗,仍可控制其发展,减少致残率,甚至治愈。
  2.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保健体操、练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或生产劳动,强健体魄,提高病能力及防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内经》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是这个道理。
  3.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或疾病复发前都有汗出、当风、受凉、接触冷水等病史,说明这些因素在本病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暑热季节,莫要贪凉受露、暴食冷饮等。我们接诊的病人中,述其因卧睡石板、水泥地面或长时凉水侵泡而发病者,不在少数。另处,有些职业(如井下、渔业、露天作业等)是工作在水湿潮冷的环境中的,一定要注意使用劳动保护品;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热身汗出便入冷水洗浴,勿当风吹;垫褥、被盖应勤洗晒,以保持清洁干燥;内衣汗湿后应及时更换清洗。居住环境一不定期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
  4.注意劳逸结合
  过度劳累,正气易损,风寒湿邪可乘虚而入。临床上,有些风湿病患者的病情虽然基本控制,处于疾病的恢复期,但往往由于劳累后重新加重或复发。因而,做到劳逸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做,活动与休息适度是很重要的。
  5.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临床患者证实,精神受刺激,过度悲伤,心情压抑等也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患了病后,情绪波动又往往使病情加重。现代西方免疫学研究证明,机体的免疫能功能同样受神经和内分泌因素的调节,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有重要的作]用。中医学认为,情志太过,能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主要是影响内脏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调,气血功能紊乱,抗病能力下降,易受外界侵袭而发病。
  6.预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风湿病是在患了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人们认为这是由于人体对这些感染的病原体发生了免疫反应面引起本病的,所以,预防感染和控制体内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痹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内由痰、瘀、、热毒引起经脉闭阻,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沉困,麻木不仁,关节肿大,屈伸活动不利,甚则关节变形,累及脏腑,致瘫痪、残废等病症。
  按病因分有:风痹,是风寒湿邪合侵,合而为痹,而以风气偏盛的痹症,症见四肢关节炎肌肉酸楚,呈游走性疼痛,部位不定,多见于上肢、肩背;寒痹,是风寒湿邪合侵为痹,而以寒邪偏盛的痹症,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得热则缓,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冷凉感,四肢末梢欠温,遇阴冷天加重等;湿痹,是风寒湿合侵为痹,而以湿气偏盛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肌肉肿胀,酸沉重着疼痛,麻木不仁,且伴周身困重,嗜卧,胸闷,纳呆等;热痹,证候为患处红肿热痛,遇热疼剧;周痹,疼痛遍及全身;众痹是此起彼伏疼痛不断。
  按肌体组织分有:皮痹,肉痹,筋痹,脉痹,骨痹。中医说的痹证就是现代医学所述的各种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肌纤维组织炎,坐骨神经疼,肩周炎,强直性脊椎炎,脉管炎等。
  病因病机:
  1、正气虚:人的气血精津等物质不足,人体调节功能、抗邪功能低下是引起痹证的先决条件,是内因。正气虚多因起居不慎,房劳过度,素体虚弱或长期劳损,劳逸失宜,产后、病后引起的。
  感邪致病之时多见卫气虚,因为卫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略,温煦润泽皮毛,相当于国防军的功能。若卫气虚弱,腠理不密,御邪力弱则邪气乘虚而入,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痹症。正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旦形成了痹证,正气的强弱对病的演变和预后有着重要作用。病初或体质较壮者,正气相对不衰,通过治疗鼓邪外出,用药易效,很快治愈。若久痹反复发作,邪恋不去或过服克伐伤正之品,使正气更虚,治疗多难速效。其病机涉及肝、肾、脾三脏虚弱,脾主肌肉四肢,生化气血之源,为后天之本,肝产筋,芷血为罴极之本。肾主骨,藏精,内舍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三脏受累更易造成气血虚弱,肌肉筋骨失养,如此恶性循环其病缠绵难愈,甚者肌肉萎缩,关节肿大变形,瘫痪,内舍于脏治疗更难速效,须扶正祛邪、坚持治疗。
  2、外邪侵袭:外邪指风、寒、湿、热之邪气。风邪不能独伤于人,湿性粘腻,风湿之邪易和它邪相合侵犯人体,常见有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当正气虚时,邪气趁机侵入肌肤经络,邪气各施展致病本领,分别使经脉凝滞壅塞,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痹证。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后可化为湿热,也可直接感受风湿热邪,实践证明:以素体蕴热或青少年阳盛之体感邪化热见。也有热痹日久不愈,导致身体虚寒而为寒痹者。若素体阳虚,病情反复,损伤阳气,可见寒痹、虚痹。
  3、瘀:指瘀血和痰凝。有外伤后因气候变化或感受寒冷潮湿而外伤局部出现沉、困、胀、麻木、重着、疼痛等痹证现象,在治疗期间必须活血化瘀和祛邪并施才有满意的效果。瘀血致痹的病机即局部经络组织受伤,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留滞局部,致使局部血行不畅,筋脉肌肉失养,抗御外邪力差,邪气乘虚而入,加重脉络闭阻,形成痹症。瘀血阻络可致痹,还有痰浊阻络也可致痹,邪留日久可致瘀,所以治疗时贵在疏通经络活气血。邪是致痹的外因,虚、瘀、痰浊是致痹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致痹。
  邪瘀日久可致虚,虚极则邪瘀难清,驱邪无力,而邪瘀又相互勾结为患。所以在临床治疗上必须辩证施治,整体对待,综合治理,虚则扶正,有邪祛邪,瘀则活血化瘀,祛邪、活血通络为必守常法。实者攻邪为主,虚者攻补兼施。
  辩证施治:新病多实,发病急,早期正气尚盛,脉有力。久病多虚,劳累即发,症见气短乏力,四肢懒动,自汗,纳差,面色萎黄,舌质淡,体胖脉弱为气虚;面色无华,两目干涩,肢体麻木,爪甲枯槁,皮肤干燥,脉弦细者为血虚;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弱者为肾阳虚;有外伤史者,局部皮色紫黯或痹症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关节强硬肿大变形,皮肤甲错,夜疼甚者属瘀血。痹证多见弦脉,因弦主痛,主风、正合痹证病机。
  在施治中应注意祛邪、活血、勿忘益气养血,气血行于经脉中,为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病久邪恋,往往导致气血虚弱,再则治痹药多辛燥,过服耗气劫血。气虚者行血无力,驱邪无能,故治疗时益气健脾;血虚者,脉道干涩,血行不利,如江河水枯,船舶搁浅,病邪、瘀血难除,故治疗时须养血,选用既能祛邪活血,又能养血的药物。阴血亏虚者,重用滋阴补血之品,增水行舟,缓急止痛,又制诸药之辛燥,若一味祛邪活血,轻视益气养血,则疗效不佳,甚至越治越重,所以,祛邪、活血必须重视益气养血。2006-12-10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11 09:58:3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感染本身并不能直接引起风湿病,仅为诱发因素。风湿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的免疫易感性,如基因异常或者免疫功能紊乱,使患者更容易患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因此,对于有免疫性疾病家族史或者自身免疫力较差的患者,需要注意避免感染,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 风湿病是怎么引起的:1、环境因素,长期在寒冷的环境中;2、感染因素,多种感染因子,微生物产生的抗原或超抗原;3、生活不规律,如生活中被风吹,雨淋;4、免疫因素,很多风湿病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由免疫异常引起的,如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

  • 1. 风湿病的成因包括:- 遗传因素: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与遗传有关。- 感染因素:如风湿热的发病与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关。- 内分泌因素:雌激素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有关。-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与免疫异常有关。- 个人因素:如受凉、潮湿、劳累等可能诱发风湿病。...

  • 风湿病主要是关节、肌肉、骨骼或组织等受到侵犯的疾病,那风湿是什么引起的呢?风湿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呢?1、免疫反应很多风湿性疾病都属于免疫性的疾病,因此自身身体的免疫反应就容易导致这种风湿病。当机体的外源或者是内源性抗原物质受到刺激使相对应的T细胞活化后,如果该T细胞产生大量的多种可以导致炎症...

  • 免疫风湿病的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炎症反应。以下是详细解释:一、免疫系统异常 免疫风湿病是一种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防御机制,用于抵抗外来病原体和保护身体组织。然而,当免疫系统出现紊乱时,它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炎症反应,从而引发风湿病症。二、遗传因素 遗...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