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汇穴

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见表)。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下肢公孙配上肢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上肢列缺配下肢照海穴治咽喉、胸膈、肺等疾病。另外,上述八穴可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如这些穴位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八脉交会穴

经穴分类名。见《针经指南》。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是四肢上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如这些穴位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背的时候有个歌诀: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也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2008-07-19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5:21:1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八脉交会穴是中医针灸中的重要穴位组合,它们连接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具有独特的治疗功效。以下是关于八脉交会穴的详细解答:穴位组成:八脉交会穴包括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和照海八个穴位。穴位分布与连接:这些穴位分布在肘膝以下,每个穴位都与一条奇经八脉紧密相连。公孙通过脾经...

  • 【答案】:C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故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腧穴有:公孙、内关、列缺。

  • 关于八脉交会穴,中医文化中就有一个关于他们的总歌诀,记住了这个歌诀,也就记住了这8个穴位了,这个歌诀就是: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带脉外眦颊,外关阳维耳后绕;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连耳肩;列缺任脉行肺系,照海阴跷膈喉咙。 1、八脉交会穴之一:公孙穴公孙穴属于十二正经的脾经,连通的奇经八脉...

  • 八脉交会穴又叫交经八穴,其称谓首见于宋子华《流经八穴》,此书已亡佚,其内容被窦汉卿收集在《针经指南》中,故有人称之为“窦氏八穴”。书中窦氏论述了八穴的起源、位置、归经、取穴、主治病证举例和上下固定随症配穴法,虽未明确指出某穴通某脉,但已认识到八穴与奇经八脉是有联系的。此...

  • 在中医理论中,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接的关键穴位,共有八个,分布在肘膝以下的部位。这些穴位源于金元时代的窦汉卿,他从山人宋子华那里获得了这一宝贵的知识,这些穴位因此也被誉为“窦氏八会”。由于窦氏的精湛运用,这些穴位的临床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这八个八脉交会穴分别与不同...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