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的基本分类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 : 合于心、胃、胸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从上面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四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四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第三组后溪配申脉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四肢腰背部位的病症,第二组临泣配外关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关节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阳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阳穴,主治部位为头面五官及四肢、关节的病症。同样,第三组穴位也可以与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口腔、五官、运动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谓之“四阳同治”。临床运用时,对于“四阴同施,四阳同治”的原则可灵活选穴。如左上配左下,右上配右下,左上配右下,右上配左下,或左右上下共同施针。我国古代的医典对八脉交会穴的记录是经验的总结,是一种归纳法。而“四阴同施”、“四阳同治”则是利用演绎法对配穴组合加以扩大。本篇仅就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针刺取穴的探索思路,这种取穴法是否优于传统的配对取穴法,还有待于做大样本临床对照观察才能印证。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下肢公孙配上肢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上肢列缺配下肢照海穴治咽喉、胸膈、肺等疾病。另外,上述八穴可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八脉交会穴的取穴方法,其实也是根结本标的临床应用。根据经脉气血的交会相通关系,用以治疗全身疾病;取穴操作方便,疗效显著。

2016-05-17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07 11:55: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2. 临泣配外关,通带脉及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适用于头面五官及关节的病症。3. 后溪配申脉,通督脉及阳跷脉,能治疗头面五官及四肢腰背的病症。4. 列缺配照海,通任脉及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有效治疗口腔、五官、运动系统及内分泌疾病。八脉交会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

  •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 : 合于心、胃、胸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从上面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四组列缺配照海可...

  • 八脉交会穴为中医针灸学中特定的穴位组合,主要包含"四阴同治"与"四阳同治"。公孙穴、内关穴、列缺穴、照海穴等,分别对应五脏六腑与头面五官、关节等病证。1. 公孙穴,足太阴脾经络穴,通冲脉,主治胃痛、心烦、逆气里急、水肿等。2. 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络穴,通阴维脉,主治心绞痛、头痛、...

  • 八脉交会穴包括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和照海八个穴位。穴位分布与连接:这些穴位分布在肘膝以下,每个穴位都与一条奇经八脉紧密相连。公孙通过脾经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心包经与阴维脉相接。外关通过三焦经与阳维脉沟通,临泣通过胆经和带脉相连。申脉连接膀胱经与阳跷脉,后溪沟通...

  • 6. 以下是八脉交会穴的详细列表:- 公孙(足太阴)→冲脉 - 心、胸、胃 - 后溪(手太阳)→督脉 - 项、肩胛、耳、目内眦 - 内关(手厥阴)→阳维 - 申脉(足少阳)→阳跷 - 颈、肩、颊、耳、目外眦 - 外关(手少阳)→阳维 - 临泣(足少阳)→带脉 - 列缺(手太阴)→任脉 - 照海...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