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是怎么说的?

《黄帝内经》上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实际上我们平常的膳食多数都有药的功效。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红糖姜汤可以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初起;薏米粥可以清热健脾,祛除面部黄褐斑;西瓜可以解暑止渴,被称为天然白虎汤;木耳可以解毒清热,清除体内粉尘垃圾。还有茴香可以温胃散寒,百合可以宣肺止咳等等。在不同的时令,针对不同的体质体态,吃不同的食品,可以起到防病、祛病的作用。
所谓药食同源,大致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食品本身可以属于药物的一部分。比如最早的中药书《神农本草》到清代的《本草纲目》,都把食品包含在药物书中,在中医书籍中,也有食疗和食疗方。但是,食品和药品毕竟不同,食品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其治疗功能有限,往往只能起辅助作用。药品可以治病,但不能长期应用,而食品则可以经常食用。此外,药品总有不良反应,食品则与之不同。另一方面,中药和食品都可以在中医理论。食品也和中药一样,也有四气、五味的不同,也可以按照寒热温凉的不同,辨证食用。人们都知道梨可以止咳。常有感冒咳嗽的患者,自己购梨食用,或者将梨和冰糖炖服,可以止咳化痰。其实这个方法只对风热感冒有用;因受寒而引起的感冒,服了不会有效,有时反而拖延感冒咳嗽的时日。因此,要运用食疗、药膳,也要知道一些中医理论,知道一些中药的药性理论。药食同源,也同源于这个中医药理。
2019-12-27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4:06: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药食同源是指药物和食物同源,即某些物质既可以作为食材食用,又具有药用价值。下面详细介绍这一概念。药食同源的理论源于古代中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植物、动物以及矿物质被认为同时具有药用和食用的双重属性。这些物质在适量、合理的使用下,既能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又能帮助防治...

  •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

  • 药食同源是指中药与食物的产生方法相同,来源于自然中的动、植物,很多中药与食物很难截然分开,可以说身兼两职。这种理念使中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使中药强化了它的实用性和经验性。例如,粮食类中的药物如谷芽、麦芽、淮小麦、浮小麦等,蔬菜类如荠菜、萝卜、芥菜、山药、百合、藕等,果品类如山楂...

  • “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 药食同源是指药物和食物同源,即药物与食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某些中草药在用作治疗疾病的药物时,同时也是常见的食材。它们既有治疗作用,又具有营养保健作用。药食同源的理念源自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养生思想。在古代中国,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强调“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等都有其特定的...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