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分阴阳?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
中医养生为什么讲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阴阳与人体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物不平则鸣,人不平则病”。当人体的内部环境和自然界这个外环境不平衡的时候,人的体温就开始不正常,人就会不舒服,这意味着邪气已经侵入人体,当邪气继续深入,侵入肺部,再侵入肾脏,情况会更糟,这就是脏腑之间的不平衡了。所谓生病,实际上就是人体的很多地方失去了平衡,而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人体重新恢复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长寿之人懂得顺应四时而养生,他们的身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而现代社会中的人,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又大,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就伴随着我们。
 中医治病养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方剂,而不是单纯的一、两味药,因为方剂有合理的组合,能照顾全面。历代的名方不下千余首,要辨证地选择,才会有效。中医无论治病养生,一旦用药,首先就要辨阴阳,分寒热。不要以为阴阳是抽象的哲学名词,一般人搞不懂,其实一旦结合临床,就很具体实在。《黄帝内经》说:“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的人怕冷,阴虚的人怕热,这是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俗话说的,有的人属于寒体,有的人属于火体。
  阳虚有寒的人除了怕冷之外,往往体温低,基础代谢低,心跳慢,精力不足,睡眠时间长。阴虚有热的人除了怕热之外,往往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容易出现口苦、大便干结、咽喉疼痛等“上火”的现象。

  两种不同的体质,主要来自于遗传,有的则是后天营养失衡或患病所致。人的一生,由于内分泌的原因,体质也可能要发生一些阶段性改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有的人属于阴阳两虚、或寒热错杂,或外有寒、里有热,在用药养生的时候,要细心地剖析。
  除了考虑阴虚、阳虚,寒体、火体之外,还要分先天、后天,这是治病养生的根本。“先天之本在于肾,后天之本在于脾胃”。中医的肾,不是指西医的肾脏,而是指人体的三大功能,即泌尿功能,生殖功能,生长、发育、衰老的机制,中医的脾胃,也不是指西医的脾脏、胃,而是指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的三大功能。必须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抓住两个根本进行合理的调节,才能获得长寿。
  例如六味地黄丸是中医广泛用于治疗肾阴虚的“祖方”,共六味药:熟地补肾,山药补脾,山萸肉补肝,复又以泽泻利肾中之水,茯苓祛脾中之湿,丹皮清肝中之火,称作“三补三泻”。名曰补肾,实则肝、脾、肾兼顾,着眼于整体;虽是补剂,却补中有泻,给邪以出路。药味平和,刚柔相济,开合适度,非常符合中医“扶正祛邪”的根本原则,完美体现了中医的辩证法思想。
  由于它整个药性偏凉,所以主要适合于肾肝脾的阴虚证。中老年人经常出现腰酸膝软、舌红口干、头晕耳鸣等症状时,用以养生,是对证的,长期服也不会有副作用。慢性肾炎、妇女更年期等属于肾阴虚的人也适合。然而,肾阳虚弱的人,会越服越怕冷,脾胃气虚的人,服了拉肚子,火气旺的人,服了咽喉疼痛,长痘疹。有些人根本不懂中医要辨证论治的道理,说要养生,统统开六味地黄丸,出现了不适,就把账算在中药“有毒副作用”的头上,岂不冤哉!
2020-04-23
看过中医的朋友们,对阴、阳肯定不陌生,因为医生经常会说:xx阴虚、xx阳虚、xx火旺。但阴 体指什么?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感到疑惑,且听我为大家道来: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最初的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如《老子》说:“万物皆负阴而抱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人体很多部分组成,西医学中分别给他命名为皮肤、肌肉、神经、血管、心肝脾肺肾等,而这在中医学中把它们称之为阴,因为它们是静止的,不动的。而它们的功能活动,比如皮肤的抵御外邪的作用、肌肉的收缩、神经电生理的传导、血管的缩张、心肝脾肺肾的功能活动,在中医学中称之为阳。当然在中医学中,阴阳无限可分。你比如说,心肝脾肺肾,心肺居上(胸腔),属阳,肝脾肾在下(腹腔),属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心有心阴、阴阳,肝有肝阴、肝阳、脾有脾阴、脾阳,肾有肾阳、肾阳……。阴阳是互根互用的阴和阳相互依存,没有阴,是没有阳。就如同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热,就没有寒。如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最基本的物质气血而言,气属于阳,血属于阴,血为血之帅,血为气之舍。没有气,血液就无法推动,也无法固摄在血管之中。没有血,无形之气就无法单独存在。阴阳的这种相互依存现象,我们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这种关系若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阳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阴阳是对立制约的阴阳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其结果则是保持着动态平衡,在人体,则称之为“阴平阳秘“,保持着人体正常的健康状态。如果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发生了阴阳某一方面的偏胜或偏衰,即是疾病的形成。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以转化为阳。所谓“物极必反“。阴阳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在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所以说,阴阳只是我们中医学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的认识而已。《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在中医学中,还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以用阴或阳来加以概括说明。”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听到中医口中的XX阴虚、XX阳虚的原因了。当然这只是初步诊断,后面还要根据不同的表现,结合脏腑辨证,分别确定是肾阴虚、心阳虚,还是肝肾阴虚,心肝火旺(阳盛),胃热炽盛(阳盛)……。2020-04-23
古时候中医诊断所用的阴阳,是用来描述人体的整体状态,就是对人体能源调度的描述。阴代表储存的能量,阳代表日常生产的血气能量。阳虚就是日常生产的能量不足,就是中医所说的血气不足;阴虚说明储存的能量正在透支。2020-04-23
阴阳都是相对的,相对五脏来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都属阳。2020-04-23
简单来说,就是一分为二,然后再分,主要的话把问题可以分的很细。以平衡为中点,两边调到平衡上来。2020-04-25
中医中的阴阳说的是什么?

2020-12-10
中医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其影响且远且大,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则。如当今博得世界赞叹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理论和实战经验的总结,其将阴阳义理在军事行为中运用至极,已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
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实践。2020-04-23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4-11-15 13:02:3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的阴阳:有实物阴阳,有气质阴阳,有看=得=见的阴阳,也有看不见的阴阳。现实中人们只注意实体阴阳,忽略了气质阴阳。正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一阴一阳谓之道,道难言传。

  • E

  •  阴阳学说是指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最初的含义就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阳者为阴.后来古代哲学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反两方面,就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消长的物质势力.一般的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