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的介绍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热证是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阳盛阴衰的证候。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干,脉数。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2016-05-09
2020-01-17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5:50:1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湿热病因介绍如下:主要是感受湿热之邪。我国地处北半球,夏秋之交,暑热未尽,水湿泛滥,湿热最盛,侵犯人体,蕴结为病。而东南沿海地区,四季湿气均较重,尤其是每年的3到5月,俗称“梅雨天”,天气渐热,暑热渐盛,与湿气胶结,更易致湿热为患。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

  • 湿热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体内湿邪与热邪相结合,表现为口苦口干、大便干燥或黏腻、小便黄赤、舌苔黄腻等症状。这些症状常见于湿热蕴结于肝胆、脾胃等脏腑,或是湿热下注于下焦等情况。二、清热祛湿类药物介绍 针对湿热症状,治疗常以清热祛湿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黄芩、黄连、黄柏等中药材,以及以...

  • 舌头发红,舌苔发黄,舌质红色也是湿热体质的一个标志。在口腔方面,嘴巴发干,口臭,汗味、体味较重。对于男性,阴囊可能较为潮湿;而女性则可能出现白带增多,白带颜色发黄,甚至外阴瘙痒的情况。此外,性格可能变得更加暴躁,容易发怒。湿热体质的人也更易患有热淋、痤疮和黄疸等疾病。对于湿热体质的患者...

  • 肝胆湿热是一种涉及肝脏、胆道及脾胃等部位的常见病症。患者可能会感受到口苦、胀痛、厌食以及肋骨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热、发烫的情况。由于肝胆位于人体中焦,症状表现相当广泛,需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肝胆湿热的治疗方案 针对肝胆湿热,需采用清肝利胆、利湿清热的中药进行治疗。若热偏重,可...

  •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