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又被称为什么

一般中医所讲的“湿气”是指六种外感病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一种,一般称为湿淫证。

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长夏,又称“季夏”,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湿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伤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重浊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其伤人多隐缓不觉,易导致多种病变。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易阻气机 湿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袭,易伤阳气。故清·叶桂《温热论·外感温热篇》说:“湿胜则阳微。”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痰饮等。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湿邪伤人常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等。

(2)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附着。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并且附着难移等。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2)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附着。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并且附着难移等。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沉重或屈伸不利等,病位多固定且附着难移,称之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湿邪为患,易出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特征。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或滞涩不利、妇女白带过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3)湿性黏滞 “黏”,即黏腻不爽;“滞”,即停滞。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黏滞不爽的特征,如湿热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汗出而黏、口黏和舌苔厚滑黏腻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胶着难解,故湿邪为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湿疹、湿痹(着痹)等,皆因其湿邪难除而不易速愈,或反复发作。吴瑭《温病条辨·上焦篇》谓:“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脚气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妇女带下等,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从整体观念去理解,应该会比较好理解一些。

大白话:人体的健康会受到自然界“气候的变化、空气的流动、温度的降低升高、湿度的高低”等各种因素单独或者综合的影响,其中人体各种机能受到环境湿度的影响而致病就是湿淫证,一般称之为湿气。

湿气重的主要表现:头身困重、脘腹痞胀、舌苔白厚腻、脉缓细等等。

大白话:湿气重的人,形象的说相当于身体灌了铅。从头往下说,头部和身体都有疲倦感,感觉很累,嗜睡,而且关节不如正常时灵活,同时具有酸痛感。胸闷,腹部胃部长期发胀,面色晦暗。还有大家通常都知道的看舌苔,如果舌苔比较厚而且发白发腻的话,湿气都是很重了的。

湿淫证即湿气重的原因:因为气候潮湿、居住的环境潮湿、工作环境湿气雾气重,或者因为淋雨或者其他原因接触水汽,造成自然界湿气入侵人体而使人体致病。也是因为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所以西北多燥病,江南多湿热病。2021-03-08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18 11:50: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所说的湿气又称为湿邪,主要分为内湿和外湿,具体如下:1、外湿:与自然界的环境有关,比如长期浸泡在水中或者居住于比较潮湿的环境下,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症状;2、内湿: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湿气,主要与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脾。脾具有运化水湿的功效,脾的功能失常导致水...

  • 1. 南昌的湿润气候使得当地居民容易被湿气侵袭。湿气,又称湿邪,一旦侵入身体,人们可能会感到全身疲惫,缺乏活力。头部受湿邪影响时,可能会感到头部沉重,难以抬起。2. 湿气侵入四肢,会导致四肢酸困、无力。若侵及脾胃,则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舌苔厚重等症状。3.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中医的一...

  • 睡眠不足也会引发你体内的湿气太重,因为经常睡眠不足会造成脾虚的现象。在中医的角度来说,脾虚代表着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就会变差,从而导致“寒气”“邪气”等更容易入侵身体。5、经常处于湿气环境 如果经常待在比较潮湿的环境,或者是穿着汗水浸透的衣服在水中工作或者是经常淋雨就会造成外部的湿气进入到...

  • 湿邪,即通常所说的水湿,也称为湿气。它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指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所引起的。内湿则是一种病理产物,通常与消化功能相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

  • 这种湿气和内热相互纠缠,称之为湿热。此外还有一种寒湿。在秋冬天,气温很低,再遇到大雾天气,就会觉得又湿又冷。或者是在早晨,原野中容易有晨雾。这种雾气,只要太阳升起来,阳光一照,这种雾就会消散。这种湿气,会阻塞人体阳气的流通。阳气不到之处,就会有寒气滞留,也会产生种种疾病。这时候,...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