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湿热中阻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中消·湿热中阻证的症状 5 关于消渴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中消·湿热中阻证的方剂 1 拼音 zhōng xiāo ·shī rè zhōng zǔ zhèng
2 英文参考 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blocking middle jia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中消·湿热中阻证(middle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ampheat blocking middle jiao[1])是指湿热中阻,运化失常,以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苔黄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中消证候[2]。
4 中消·湿热中阻证的症状 中消·湿热中阻证患者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苔黄腻,脉濡缓[2]。
5 关于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1][3])为病名[4]。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4]。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5]。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6]。

(1)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7][1][3]。
(2)消渴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4]。《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4]。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为主症的一种消渴病[4]。《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根据症状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4][7]。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8]。多因过食甘肥及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7]。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5]。
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5]。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8]。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可参照治疗[8]。神经性多尿、急性热病之烦渴等,也均属本症范畴[7]。
2022-10-28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6:33:0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4 中消·湿热中阻证的症状 中消·湿热中阻证患者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苔黄腻,脉濡缓[2]。5 关于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1][3])为病名[4]。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4]。是指...

  • 4.湿热中阻 临床表现: 渴而多饮,小便量多,多食善饥,或知饥不食,胸脘痞满,舌苔黄腻,脉濡数。证候分析: 糖尿病日久,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生湿生热;或新感湿热之邪,湿热蕴结于脾胃。湿热阻于中焦,加之脾虚湿热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为小便,故小便量多;水谷...

  • 这是湿热蕴结,胃气阻滞的表现[3]。胃痛·湿热中阻证治宜清热化湿,和胃止痛[3]。胃痛·湿热中阻证患者常吃薏苡仁、藿香、砂仁、香椿、茵陈、苦瓜等好得快[3]。建议胃痛·湿热中阻证患者使用以下食疗方进行食疗[3]:1.薏苡仁粥(《本草纲目》):薏苡仁、粳米各50g,分别用清水浸泡,淘洗干净,...

  • 湿热中阻是一种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口臭、肢体沉重、大便黏腻等症状。针对这种症状,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来调理。黄连清胃丸:此药主要用于清热燥湿,对于湿热中阻引起的口渴口臭、大便黏滞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其成分中的黄连、黄芩等药材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能有效地改善湿热症状。龙胆泻肝丸:...

  • 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