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热的中药有哪些 体虚内热吃什么药

1 青蒿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季花将开时采摘,除去老茎,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用于湿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
寒热,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2 白薇 白薇为萝藦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痛疽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4.5-9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3 地骨皮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初春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树皮,晒干,切段入药。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能主治: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注意事项: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

4 银柴胡 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春夏间植株萌发或秋后茎叶枯萎时采挖,栽培品于种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
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清虚热,除疳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项: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用。

2022-12-05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12 17:39:2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药人参性平,味甘,微苦。具有补气生津,养阴而清虚热,宁神益智的功效,可用于体虚欲脱、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等,以下为大家具体介绍中药人参的功效与作用。1、调节中枢神经系统 人参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能提高脑力与体力劳动的能力,提高工...

  • 白薇可治疗体虚低烧、肺结核潮热、尿道感染、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等症状,对金疮血不止、火眼、肺实鼻塞、风湿关节痛及瘰疬等也有一定疗效。使用时应遵医嘱,注意剂量与禁忌。白薇为根类草药,主要来源于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药材。

  • 1、枸杞子 性味归经:平;甘;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2、罗汉果 性味归经:气微,味甜。功能主治:清热润肺,滑肠通便。用于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3、决明子 性味归经:微寒;甘、苦、咸;归肝、肾、...

  • 怀山即山药,能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去湿,可治疗脾胃虚弱,食少泄泻等阴虚内热,口渴多包饮等症。茯苓分白、赤两种,白茯苓健脾安神,利水渗湿,可治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停痰留饮,心悸失眠;赤茯苓专利小便,泻膀胱湿热,为治水肿及小便不利的要药。洋泻当为泽泻之误,泽泻有利水渗湿,泄热的...

  • 1、保护脾胃 平时人们适量吃一些人参,对脾胃有明显保护作用,它可以修复受损的胃粘膜,也能调节胃酸分泌,并能消除胃部炎症,对人们的脾胃不和,以及胃炎和胃痛,还有消化不良等多种症状,都有良好预防作用。2、预防糖尿病 平时多吃一些人参,可以吸收丰富的人参多糖,能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而且也能促进...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