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首先要做到“天人相应、道法自然”。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原则,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原则1、调节正气
  即保持人体正气的充盈及其正常活动。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盛衰和运行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强弱寿夭。
  如生活起居违逆了四时的变化,可引起气的耗散或气的运行障碍;
  劳累过度、性生活不节可导致气虚;
  久卧久坐等过逸行为,则往往造成气行郁滞;
  饮食不当也会伤气;
  情志失常则最易损气和滞气。
  另外,乱用补药,往往损伤正气于无形之中。

  中医养生原则2、顺应自然
  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如夏季要出汗,秋季皮肤干;
  水土环境不同,人的生活习性也会产生差异。若不明此理,随心所欲,机体无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疾病迭起。如有的人为求时髦,冬天衣着少而露,以致感冒、关节酸痛;有的人只图舒适,夏天长时间孵空调,最后生出“空调病”。
  人只有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使生活起居、思想行为等随时适应自然界各种变化,保持体内外的协调,才能防病保健,有利长寿
  中医养生原则3、运动形体
  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宇。它内含精、气、神,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形体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肤、血脉筋骨、脏腑组织等均有抗邪抵外的功能。因此,养生防病须重视形体的调摄。《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了动形以防精气郁滞的道理。运动形体还能增强脾胃机能,有助于气血的化生。关于老人的纵向研究表明,坚持适量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者,90岁后多数能独立生活。
  中医养生原则4、固护
   ,指肾精,也包括其他脏腑之精。中医视精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中医养生原则5、静神内守
  这里的神,指精神思维活动。养生要保持精神思维活动的清静内守。一般来说,人生活在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难安静。
  用神不当,长期过激或突然剧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能力,会耗伤精气,引起气行紊乱,阴阳失调,脏器受损而发病。因此,从养生防病角度而言,应常使精神清静内守。
  这样,精、气、形可得到休养生息。精神情志常宜和悦愉快,避免躁、忧、悲、惊、怒等不良情绪。经常进行静坐、欣赏音乐、书画等艺术活动等,可以产生良好的调节效果。所以,静神内守不是消极的静止不动和逃避尘世,而是提倡合理用神,这样对机体具有积极的休养调节作用。
2022-07-03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7:17: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养阳 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清补是指选用偏凉的食物,如梨、藕、荠菜、百合等。二、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

  • 中医认为,情志调畅是养生的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强调,养性之道在于避免忧愁哀思,做到中和,这样才能长寿。此外,戒除私欲也是养生的关键。孙思邈认为,人们如果过度追求名利,就会损害自己的健康,因此,善养生者应保持淡泊的心态,不汲汲于所欲。远房室则是指性生活要有节制。中医认为,人...

  • 1. 通——指的是疏通经络,包括心脏、肝脏和肠道等全身的经络都需要保持通畅。2. 调——在经络通畅的基础上,进一步调理身体,如肝脏、肺脏和情绪等方面,确保体内毒素和垃圾排出干净。3. 补——包括补肾、补脾,因为肾脏是先天之本,而脾脏则是后天之本,要保证身体的健康,需要强化这两个器官的功能...

  • 3. 药饵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4. 动形学派:主张适度运动,认为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5.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6....

  • 从中医角度谈饮食养生的八大原则 金匮中医一则,多吃粗粮粗粮含有植物的完整信息,比如种子就包含有一年四季的五行属性,有益于人体阴阳五行平衡。若只 面粉,则种皮所包含的五行属性即缺失。另外,精制食品中要加入许多调味、调色、成形等添加剂,这些东西不属于食物本身所有,亦无益于人体健康。粗茶淡...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