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补中益气汤”看中药剂量问题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效果不如以前,于是大家罗列出了中药效果差的原因,有人认为,现在中药效果差的原因是现在中药人工种殖化;还有人认为现在中药效果差的原因是现在中药炮制方式没有遵从古法,还有人认为原因是市场混乱假冒伪劣品比较多。。。。。。等等,于是大家想出了应对中药效果差的办法,那就是:加量。

    加量的思路自古有之,但是,自从中药的好坏靠“标志物含量”来区分以后,就更为盛行了。现在医师动不动就以“药物成分不足”为任意加量。比方说我们最常用的“补中益气汤”,作为元金四大家李东垣先生的经典验方,自问世以来记载很多,原方为:炙黄芪(病甚、劳疫重者一钱)5分,炙甘草5分,去芦人参3分,当归身2分,陈皮2分或3分,升麻2分或3分,柴胡2分或3分,白术2分或3分。如果按照现在计量换算之后1钱=3.75克(我平时为便于计算一般按4克计算),那么这个方子,按最大量计算,黄芪量最大,也才不过4克,整张方子的药加起来也才2.7钱,一共10.8克!一小撮!而且人家东垣先师还说“ 不过二剂而愈 ”。

  刚开始接触这个方子时,我也很怀疑它的功效。于是查了很多资料,发现目前补中益气汤的用量多为:黄芪15g、人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其剂量是原方的8倍之多!本着遵从原药原方的原则,我曾找一位中气不足的朋友试过,这位朋友明显的症状是:食量下降、经常腹泻,还常常上火,时有脓泡疮生,偏头疼,脉迟、沉。他已经治了很久,吃了一大堆中药都不见很好的效果,我了解了他的情况后,认为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以给他按原方开了补中益气汤。早饭后服一剂,没有到中午人就饿了,午饭很想吃很多(由于我提前叮嘱过,即使想吃,服药期间也尽量不要吃太多),因为我的提前告知才没敢吃太多,以前每到早晨快起床时就会偏头疼,用药第二天就没有发生过头疼;吃第二剂时效果更是好的不得了,记忆力也恢复了很多,感觉心情开阔,干啥都有劲!

    后来,我还按原方开给过很多肠胃不好的朋友,效果都非常好!

   所以,我认为正如古贤所言,药物在人体内发挥作用是通过气、味、形、色,所谓气,即寒、热、温、凉;味,即酸、苦、甘、辛、咸;.........而现在主流的用药思路为“标志物含量”,即是所谓的“味”,只注重味,能无偏颇吗?

  通过对李东垣《脾胃论》的研究,让我看到中药组方与配比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标志物含量”,而不是一味的加量!只要辩证准确,组方正确,严格按照配比,即使很轻的用量,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在一个中医大国,我们有很多中医资源可以利用。在我们这个国家学习中医不需要你去组方(除非你成为大家之后,想有所创新和突破,当然也可以组方),甚至说我们只要懂把"辨证"学好就可成为一位很优秀的中医,因为什么样的证,对应什么样的方子,早就有很多,很多,我们不需要变化,照方抓药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当然,如果能够解方义、熟知药性,适当做加减水平就更高了;如果能在古先贤的基础上加一创新,开拓新方,那绝对是大师一级的!所以先分清自己是什么级别,不要乱改先贤验方。

    好多朋友说,人家搞中医的,有什么经验都要保留起来,你为什么分享出来。答案是:我不靠中医吃饭。我只是个中医爱好者,自己没事就研究着玩,验证了什么、有什么好的思路方法,就分享出来给初学者,以期对他们有所启发;好的方子也推荐给大家,渴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得到,也许还能帮助一些患有同样疾病的人,如此,感觉善莫大焉!如此,挺好玩!

注(我所用的药,大多为人工种殖的普通药材,人参为5年以下林下参,白参)2022-07-16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7:34: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补中益气汤是一款中药方剂,具有益气固表、补中益气的功效,适用于气虚、体弱、容易疲劳的人群。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通过调整药材的使用量或增减药材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下面列举了一些调整方法:对于病情较重、劳役过度或热症明显的患者,可以将黄芪的用量增加至3克。如果患者伴有咳嗽症状,可以去掉人...

  • 后世医家提及补中益气汤禁忌症,如元气虚极者不宜泄,阴阳下竭者不宜升。从李东垣“立方本指”看,这只是低层次认识。内伤脾胃病证中,肾虚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需斟酌升降浮沉。

  • 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是一剂中药方剂,主要功效用于肺脾气虚型鼻息肉,症见流涕清稀或稀白,息肉淡白或苍白,或术后反复再发,伴倦怠乏力,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缓弱。【组成】人参10克,黄芪30克,白术20克,升麻15克,柴胡12克,当归10克,陈皮15克,制半夏9克,石菖蒲12克,茯苓20克,薏苡仁30...

  • 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早在《别录》中即有主益气的记载,唐代食医孟诜亦云:粳米温中,益气。清·王孟英还把粳米粥誉之为贫人之参汤,他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气虚者宜常食之。3、狗肉 性温,味咸,能补中益气,对气虚兼有脾虚或 肾虚 或肺虚或阳虚者更宜。《日华子本...

  • 问题分析: 补中益气汤,源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以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为功,临床用于治疗中气下陷诸证。 意见建议: 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9克,陈皮6克,升麻6克,当归10克,柴胡6克,炙甘草9克。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