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气分为六种,天人相应的物质基础在于天人一气

中医学里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但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现。

中医学里气分为六类。第一类气叫元气(先天真气),是最重要的,是生命的原动力,生命的本原、本质,也称“肾气”“丹田内气”。新安医家汪机曰“调补气血,固本培元”,形成“固本培元派”。

第二类气叫宗气,是偏于后天的,后天之气为人自然呼吸之气。

第三类气是营气,是运行于血管里面的,起到营养、化生血液的作用,所以叫营气。

第四类气叫卫气,是运行于血管外面的,起到保卫肌肤、肌体的作用,所以叫卫气。

第五类是脏腑之气,中医讲五脏六腑,实际上不是仅仅讲五种器官,而是五大功能系统,五大能量系统,也就是五种气。

第六类是经络之气,经络就是气的通道。中医用气化理论解释人体生命与 健康 。一是中医学用气说明人体生命的本原和生成,是生命的基本形式。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天年》曰:“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灵枢·决气》曰:“两神(精)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父母精血是人体生命的先天物质基础,称为先天之精气;人后天生长发育又要靠水谷精微及大气,称之为后天之精气。《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无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二是中医学用气来解释人的疾病和死亡。《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丹溪翁说:“百病生于气也,气血冲和,百病不生。”气分正气、邪气,正气生人、养人,邪气则可害人。气机失调有多种表现,比如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收、气泄、气乱、气耗、气结等,会产生不同的疾病。中医认识到,人的形体“因气而荣,因气而病”。李东垣认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论衡·论死》说:“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三是中医学用气化理论描述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过程。《内经》将人的生命活动归结为气的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认为,气化有四种运动形式:“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认为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在不同脏腑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古人认为,在外的阳,注入到阴;在内的阴,则向外流出。“阳入于阴,阴满之外”。这样的阴阳出入,无器不有。阴阳两者,一出一入,是相对平衡的,这叫“常”。一旦失衡,就表现为以下四种“非常”状态之一:出得过多(阴盛),入得过多(阳盛),出得不及(阴虚),入得不及(阳虚)。阴阳平衡的“常”态只有一种,而阴阳失衡的“非常”态有四种。四是中医学认为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而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生理和病机的影响都是借助于气。人为天地所生,与天地共有一种基础的物质——气。《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因此,宇宙万物皆统一于气,天人相应的物质基础在于天人一气。2022-06-01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4-11-17 02:31:5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三)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成 (一)先天精气:来自父母。脏府定位在肾(命门)。 (二)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府定位在脾胃。 (三)清气:呼吸而入。脏府定位在肺。 三、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一)气的运动中医称...

  •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类。 #⑴元气:又称原气。禀受于先天,为先天之精化所生,藏之于肾,依赖后天之精所养,借三焦通达全身,以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与生长。 #⑵宗气:来源于肺脾,由自然之精气和水谷之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司呼.....

  • 中医的气指的是功能,和身体中的物质阴液相相辅相生,互为阴阳。比如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动血液的循行,而血是气的物质来源,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气首先来自于我们的呼吸,来自于我们吸入身体里的氧气。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辆汽车,...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