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健脾祛湿的食材有哪些

  很多人对于湿气都不是很重视,认为对我们的身体不是很大的影响。事实上要是体内的湿气过重的话是会对我们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的。事实上我们平时吃的食物里面有很多都是有药用价值的。那么健脾祛湿的食物有哪些呢? 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补气健脾祛湿的食材,希望能帮到你。

  补气健脾祛湿的食材   1、南瓜。补脾利水,解毒杀虫。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停于胃。
  2、鲤鱼。利水消肿,下气,通乳。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泄泻。外感病者忌食。
  3、土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不宜与米醋同食。
  4、金针菜(黄花菜)。 清热利湿,解毒,通乳。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虚寒症忌食。
  5、冬瓜。 利水消痰,消热解毒。宜于湿热泄泻。虚寒泄泻者忌食。
  6、鲫鱼。 补脾利水。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
  7、扁豆。 清热利湿,健脾涩精。宜于湿热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8、赤小豆。 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宜于湿热泄泻。
  9、薏苡仁(薏米)。 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寒湿泄泻。
  10、玉米。 补中健胃,除湿利水。宜于脾虚泄泻,湿热泄泻。
  11、砂仁。 化湿行气,温中止泄,安胎。宜于气滞湿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腹胀痛,寒湿泄泻。
  12、陈皮。 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解腻留香、降逆止呕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所引起的胃脘或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适。
  健脾祛湿汤食谱   ★猪横脷煲夏枯草
  功效:清热祛湿,除肝热
  材料:猪横利500克,夏枯草、绵茵陈各20克,生姜4片。
  做法: 1、把猪横脷先飞水去腥备用。 2、将夏枯草、棉茵陈及生姜和猪横脷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水2500ml。先武火煲滚后转文火煲约2小时,调味即可。
  适应症:猪横利性平味涩,补益脾胃、助消化;夏枯草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功效;绵茵陈则有清湿热,退黄疸的功效。故该汤可以清热去湿,去肝热,尤其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服用。
  ★淮山扁豆煲鸡脚
  功效:健脾祛湿、舒筋活络
  材料:淮山15克,扁豆15克,芡实15克,苡仁15克,鲜鸡脚200克(约10只),生姜丝少许。
  做法:先将鸡脚去衣清洗,切掉脚趾甲。将淮山、扁豆、芡实、薏苡仁、鸡脚和姜片一起放瓦煲内,加水2500ml(约10碗水),武火煲滚后文火煮2小时。煮好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适应症:汤中鸡脚性味甘平,有健脾益气、舒筋强骨的作用,而且鸡脚含较多的胶原蛋白,食用能令皮肤光滑而有弹性;淮山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的功效;扁豆具有健脾化胃的作用;芡实功效健脾除湿,固肾益精;薏苡仁有健脾利水渗湿的作用。故本汤适宜脾虚有湿症见体倦乏力、便溏者食用。
  注意事项:建议不要用冰冻鸡脚,否则会影响汤的鲜味。
  ★ 白术陈皮猪肚汤
  功效:健脾燥湿开胃
  材料:陈皮10克,白术30克,鲜猪肚半个至1个,砂仁6克,生姜5片。
  制法: 1、先将猪肚洗净飞水。
  2、将全部用料放入汤煲内,加水约2500ml,煲滚后改用文火煲约1个半小时。 3、取出猪肚切件,放回锅内,再煲30分钟,调味即可。
  适应症:白术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陈皮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功效;猪肚甘,温,功效补虚损,健脾胃。故此汤能健脾开胃,促进食欲,对于腹胀、纳食不香、消化不良者尤宜。
  注意事项:本汤性温,阴虚内热者不宜。
  ★赤小豆粉葛煲鲮鱼
  功效:清热下火、祛湿润燥
  材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陈皮少许,鲮鱼500克,生姜3片
  做法: 1、赤小豆、陈皮洗净;粉葛削皮洗净,切块。 2、鲮鱼去鳞及内脏,洗净,慢火煎至微黄。 3、把所有材料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2小时,放适量食盐调味便可。
2022-07-21
mcxzy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4-11-15 20:01:2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健脾可以服山药,新鲜的、干的,都可以;山药薏仁芡实粥,很好的呀。 还有茯苓也是健脾祛湿的。 但是你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脾,贪吃、劳倦、多思虑,这都容易伤脾。治疗是一方面,养生更重要。如果能把致病因子祛除或者减少,同样也是治疗的一个方法。 祝你健康!

  • 健脾开胃,利水通淋。适合患有水肿及淋症的人士。建议读者用玉米煎汤代茶,最好加入玉米须同煮;亦可配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此汤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2、薏米生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适用于脾虚泄泻、水...

  • 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白扁豆、薏米、红豆、冬瓜、茼蒿菜等,都有很好的功效,长夏时不妨在菜谱中适当加一些。一方面祛湿,另一方面还要润燥,因为脾“喜燥”,凡是温性的、热性的食物都偏燥,所以能养脾。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