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三伏贴冬病夏治,体寒者抓紧收藏

前言:所谓“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夏季最炎热的时候,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采用温阳驱寒的中药外敷可祛除伏痰、扶助阳气、增强体质,使患者在冬季表现更明显的症状减轻,甚至不再发病。随着现代中医药的发展,三伏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临床实践证明三伏贴对于体寒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
一、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也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预防医学手段。 三伏贴疗结合了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二、三伏贴的作用
1.鼓舞阳气 祛除寒邪
三伏贴采用具有走窜通经、温阳散寒、祛风作用的药物贴敷特定穴位,借助自然之势,提升阳气,祛除体内寒邪。
2.疏通经络 冬病夏治
三伏天气温高、人体阳气充沛、气血旺盛,辩证取穴贴敷三伏贴,能够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使一些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的疾病得以缓解、去除。
3.调理脏腑 提升体质
调理脏腑、宽胸降气、健脾和胃、温补肾阳、调节肺脾功能,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帮助小儿充实脏腑,帮助中老年人补益脏腑。
三、伏天的适应对象:
1、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等;
2、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胃胀、慢性结肠炎、虚寒腹泻、消化性溃疡等;
3、妇产科疾病:痛经、带下量多、月经不调、产后头疼、坐月伤风等;
4、 风湿骨病 :关节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
5、 小儿疾病 :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消化不良、腹泻等;
6、 治未病 :免疫功能低下,夜尿频多,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等亚 健康 的调理。
四、伏贴的治疗: 治疗将结合体质辨识,根据个人的先天禀赋(遗传)与后天融合而成的不同体质,选择穴位进行贴敷,使三伏贴治疗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疗效。2021年“三伏贴”治疗时间:
头 伏:2021年7月11——7月20日
中 伏:2021年7月21——8月10日
末 伏:2021年8月10——8月19日
若因特殊情况,入伏当天未贴敷,伏期内贴敷亦可。
五、伏贴治疗的注意事项(禁忌症):
1、贴敷时间:小儿1-2小时,成人2-4小时。
2、贴敷后局部出现痒、热、微痛感觉,或穴位局部出现水泡,以及贴敷后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  
3、若敷药处皮肤灼热疼痛感强烈时,应及时取下药膏,并用清水轻柔洗净敷药处皮肤,请勿抓挠。若水泡严重时,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4、患有严重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疾患,或皮肤有破损,或对贴敷药物过敏者不宜敷贴。
5、贴敷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冷饮,多饮水。贴敷当日不宜游泳,若有水泡,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
6、六个月以下儿童,或有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的小儿不宜贴敷。
小结: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认识到中医药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三伏贴的重要作用,从而利用这种低成本、无创伤、易普及的“中华国粹”强身健体,为 健康 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06-25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04 05:18: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冬病夏治三伏贴”在夏天治疗后可以明显减少冬季的发病率,有报道,全国范围内连续贴敷三年的有效率在60%-90%之间,同时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 三伏贴就是三伏期内,在患者背部特定治疗哮喘的部位上,贴上化痰定喘的益气贴,以减缓气喘的发作,对于常年受气喘、过敏病所苦的病患,就能有所改善。“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

  • 冬病夏治的三伏贴疗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对寒冷空气过敏的人,如患有鼻炎、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以及关节炎患者。这种疗法主要是通过在特定穴位贴敷药物来进行治疗。通常,治疗会在三伏天进行,这也是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贴疗法的效果是显著的,但对于患者来说,这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坚持。为了达到...

  • 9、三伏贴冬病夏治,治未病的理论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对于治疗冬病,从宋朝到清代也有医家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其科学性。10、每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即使患有冬病,也非人人适合,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而定。三伏敷贴不是治疗慢性病的特效药,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

  • 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三伏贴适用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例如慢性病、哮喘、消化系统疾病、胃炎、关节炎、劳损、痛经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在冬季,患者的免疫力比较弱,三伏天期间进行三伏贴,可以起到很好的冬病夏治作用。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