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津液关系失调病机变化有哪些?

气与津液关系失调病机变化如下。
气不生津: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功能,主要是脾胃之气的功能。脾胃之气衰弱,则会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形成气津两虚的病证,如见纳呆、倦怠、乏力、口干、便秘、舌淡而瘦瘪等。
气不行津:津液的输布与排泄,全赖气的升、降、出、人运动,气行则津行,气滞或气虚则津停。临床上凡见因肺、脾、肾、三焦等气化功能失常,影响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停聚而为水湿或痰饮者,多属气不行津、气不化津的病理状态。临床上治疗水湿痰饮时,多宜配伍桔梗、桂枝等行气通阳之药,其理论依据即在于此。
气不摄津:控制津液的排泄,防止过多地流失,主要依赖气的固摄作用。因此,在气虚失于固摄的情况下,常可导致津液无故流失,发生多汗、漏汗、多尿、遗尿、流涎、多唾等病理现象。多汗、漏汗与卫气虚直接有关;多尿、遗尿多由,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流涎多唾一般归咎于脾胃气虚。
气随津脱:气可依附津液而存在于体内,故谓津能载气。如津液大量流失,则气往往也随之外脱。临床上大汗、大吐、大泻及多尿(如尿崩)时,可导致阳气亦随之亡失的严重后果,所谓“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即指这种病理状态。气随津脱的治疗与气随血脱相仿,亦应以益气固脱救治。待气还之后,再辨证论治。
津停气阻:由于津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水湿、痰饮的停聚,可阻碍气的运行,使气的升、降、出、人不利,形成津停气阻的病理状态。由于气机受阻的部位、脏腑不同,其临床表现亦各不相同,或为喘咳、或为胁胀,或为腹满等。对这类气机阻滞的治疗,除行气消胀、宣肺止咳等以外,更需配以利水、化湿、祛痰、消饮诸法。2023-03-17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4:09: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气与津液关系失调病机变化如下。气不生津: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功能,主要是脾胃之气的功能。脾胃之气衰弱,则会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形成气津两虚的病证,如见纳呆、倦怠、乏力、口干、便秘、舌淡而瘦瘪等。气不行津:津液的输布与排泄,全赖气的升、降、出、人运动,气行则津行,气...

  • (1)水停气阻: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2)气随津脱:主要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之外泄出现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3)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4)津亏血瘀:主要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5)...

  •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1)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气滞的病理表现有多个方面:气滞于某一经络或局部,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胀满、疼痛。气滞则血行不利,津液输布不畅,故气滞甚者可引起血瘀、津停,形成瘀血、痰饮水湿等病...

  • 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与运行依赖脏腑功能。病理上脏腑病变可影响气血津液变化,反之亦然。因此,气血津液的病变与脏腑关系密切。在辨证时,气血津液辨证需与脏腑辨证相互参照。一、气病辨证 气病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百病之中。临床常见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逆、气闭六种证候。气虚...

  • 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肺、脾、肾等脏腑中,任何一脏或任何一种生理功能的异常,均能导致津液的代谢失常,形成体内津液不足,或是津液在体内潴留,从而内生水湿或痰饮。2.津液与气血之间关系失调,其临床常见者,主要为水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等几方面。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