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痓、疟、黄疸、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也基本上达到了条分缕析,内容比较丰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的治疗学水平。
2020-01-03
2020-01-03
《针灸甲乙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痓、疟、黄疸、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也基本上达到了条分缕析,内容比较丰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的治疗学水平。
首先,《针灸甲乙经》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的发展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众所周知,在此期间,中医学典籍《素问》、《灵枢》等虽有关于针灸学理论与技术的阐述,也有若干专门论述针灸经络的小册子,然而或已散落残佚,或只散见而不成系统,《针灸甲乙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胆俞,经穴之一,出自《针灸甲乙经》,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对应第十胸椎棘突下方,距离1.5寸的位置。此穴周围分布着第十与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神经的外侧支,同时还有第十肋间动脉和静脉后支的内侧分支。胆俞穴具有多种治疗功效,包括但不限于治疗黄疸、口苦、呕吐、胁痛...
《针灸甲乙经》的128篇文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人的生理功能、经脉系统、骨骼和内脏的度量、俞穴的主治功能、诊断方法、针刺技术以及生理和病理学等内容;第二部分则侧重于临床治疗,涵盖了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注重内科疾病的治疗。该著作对针刺操作手法进行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和具体...
翳风 ,拼音: Yifeng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曰:“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之会。刺入五分,灸三壮”。翳风穴,用羽毛做的华盖穴也, 翳,原指羽扇,有遮蔽,掩覆之义;风指风邪。 穴之位置在耳后下方凹陷,耳形状似羽毛扇,犹如遮蔽风邪之屏翳,故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