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穴位

先得了解中医找穴位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同身寸法;一种是骨度分寸法。别看这名词挺难懂的,其实呀,意义非常简单。就是把除大拇指外的四根手指给并拢了,从食指中间的那个关节处到小指中间的那个关节处连一段直线的长度,算是三寸。每个人当然有每个人的3寸,然后,量穴位尺寸的时候,就靠用这个三寸做为标准了。当然,想也想得出来的,这样的量法非常之粗糙,是没那么准的。骨度分寸法准。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位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尺算成尺寸做为定穴标准的方法,此法最早载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以两手外展与肩平齐,以中指为准)也为七尺五寸,因每个人的长短胖瘦不同,故分部折寸的具体长度应按比例尺而有所伸缩,一般在头面部规定:前发际至后发际为12寸,耳后两乳突之间为9寸,头围为26寸,额前至颈项根部为10寸。老师说针灸书上都有的,用普通的布软尺,按比例计算。建议大家平时用骨度分寸法来定尺寸。举个例子:我要找百会穴,从书上查到它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前发际正中,就是前面头发边缘的正中间,这位置很好找,看图就能找到了。前发际正中直上,这位置也好找,就是头部的正中间那条线的位置。先取一根软尺---就杂货店卖的那种普通裁缝用的软尺就行,便宜的一块钱,贵一点的两块钱,在家里备一根。然后,从前发际正中,量到后发际正中,查看人体的骨度分寸表,可以知道,这个尺寸是12寸----名义上是12寸,而实际上用软尺量出来的肯定不是12寸,就假设是a厘米吧,然后换算一下,12寸对应a厘米,用a除以12寸再乘以5寸,便可以得到这5寸对应的软尺的长度,假设是b厘米。然后,从前发际正中开始,沿头部的正中线网上量b厘米,这样一来,这对应b厘米的点,便是百会穴所在位置了。可能有人有疑问,这同身寸法不太准,那么,怎么会一直在用呢?---它是在用,但这可不是大家初学的人适合用的,而是对穴位非常熟练的人适合用的----如果你找穴位找熟悉了,你会发现,穴位处其实一般都有明显特征的,比如,用手指按下去能感觉与周围的区域不太同。找穴位熟练的人,通常是瞄一眼人家的手指,估算一下大概的长度,然后,以这长度作为标准,迅速便能大概估算一下他的某个穴位所在的大概位置----有了大概位置,再瞧一下这大概位置附近,便能找到穴位所在了。初始大家不熟练,建议还是规规矩矩拿根软尺来量,这样更能准确找到穴位。-----另外,穴位本身也是有范围的,很多穴位都有一个一元硬币那么大小的,使用同身寸,虽然不太准,但常常也能够触及穴位处的边缘,这使得大家平时就那么用用同身寸,也会有用---只是,从准确程度来说,终究不如骨度分寸罢了。2013-08-24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2:05:0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7. 采用特定姿势帮助定位穴位,如屈膝或屈肘姿势。8. 利用体表标志辅助定位,如五官、发际、眉毛等。9. 依据身体上的自然标志如肚脐、胸骨等确定穴位。10. 背部穴位定位需考虑脊椎位置和生理结构。11. 结合实践经验,通过不断练习,提高寻找穴位的准确性。

  • 四肢部的穴位同样简单易找。如巨骨位于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臂口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通过...

  • 1. 点按:找到穴位后,用手指肚儿轻轻按压,力度要适当。如果觉得用手指太累,可以使用圆珠笔头或钢笔帽代替。这种手法不仅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在紧急情况下救命,例如急救时「掐」人中,实际上就是点按手法。2. 揉法:手指按住穴位,然后做回旋动作,就像是原地转圈。需要注意的是,动作过程中一定要...

  •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邱世光为大家介绍找穴位的方法。 常用的穴位定位法有体表标志法、骨度分寸法和手指比量法。 人体上有一些固定的明显标志,以这些标志来取穴的方法叫体表定位法。比如鼻尖上面是素髎穴;两个眉头中间是印堂穴;两个乳头中间是膻中穴;肚脐眼是神阙穴等。 骨度分寸...

  • 4. 神门:位于腕掌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小鱼际向下,豌豆骨相连的一条明显肌腱)的桡侧缘。找穴时需运用解剖学知识,并结合穴位标准描述来准确找到。使用“十字坐标轴法”有助于定位。例如,神门穴的横轴为腕掌横纹,纵轴为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两轴交点即为神门。同理,足三里的横轴为犊鼻...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