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那我们祛湿重点放在哪里

重点放在祛湿方法。
赶走湿气的方法:
一泡
中医认为,湿邪越重,热水泡脚就越有必要,热水泡脚可以刺激胃经、膀胱经等足部的6条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
二不
不贪凉:炎炎夏日,冷饮、饮料是最佳解暑选择,但是由于饮料温度太低,容易影响胃气和降,出现嗳气、腹胀等症状。
不淋雨: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避免外感湿邪,这样可避免脚气、湿疹等病症的发生。
三穴
中医穴位按摩也可以祛湿。常用于祛湿的穴位有以下三个:
丰隆穴: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把脾胃上的浊湿排出去。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钟。
足三里穴:调理脾胃,驱赶内湿的好穴位。在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处,往下约4指宽,胫骨前缘一横指,一天2次,每次3分钟。
中脘穴:和胃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适用于痰湿困脾的人群。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脐连线中点(脐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钟。
四汤
养生粥汤也可健脾胃、祛湿气。推荐日常饮食可多饮用红豆薏仁粥、芡实莲子粥、山药冬瓜汤、鲫鱼汤,有很好的清热利水、滋阴祛湿功效。

身体里会有湿邪的原因:
古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多因天气潮湿、淋雨涉水所致,夏天湿气很重,易因湿邪致病。
内湿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嗜食肥甘厚腻,过食生冷,造成脾失健运,湿自内生,而湿气的根源在脾,对于脾生湿、脾困湿的病症,一般健脾与利湿同治。
以上内容参考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健康养生】千寒易去,一湿难除!看中医教你如何摆脱湿气的“恩宠”
2021-11-19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6:10:0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丰隆穴: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把脾胃上的浊湿排出去。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钟。足三里穴:调理脾胃,驱赶内湿的好穴位。在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处,往下约4指宽,胫骨前缘一横指,一天2次,每次3分钟。中脘穴:和胃健脾,促进脾胃...

  • 这句话的意思是体内的寒气容易去除,但是湿气不容易去除。寒气乃七气之一,见《诸病源候论·七气候》。指为寒气所伤而产生的恶心呕吐。“寒气”指的是人体受寒时所产生的东西。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认为通过饮食、起居可以对湿气...

  •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

  •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是的,终于里面确实有一句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可见湿是在中医里面是难以去除的。失去在体内各个器官经...

  • 并且湿邪从来不安分。湿是最容易渗透的,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与其他邪气狼狈为奸。比如遇热产生湿热,遇冷产生寒湿,遇风产生风湿,等等。可见“千寒易除,一湿难去”体现了中医文化对于湿邪的深刻认知,也告诉我们湿邪袭身的危害性,一定要注意在生活中预防湿邪困扰身体。这是扼制疾病的源头,尤其是一些...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