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位分类

1.解表类:推三关、揉外劳宫、清天河水、揉二扇门、风池、风府、下推天柱骨、太阳穴、耳后高骨、迎香、擦大椎、拿肩井。

2.发汗类:二扇门、历兑穴、冲阳、三关、一窝风、外劳宫,拿承山穴,重揉太阳穴

3.温阳散寒类:一窝风、外劳宫、三关、丹田、关元、百会

4.清热类:擦工字、清胃经、清肝经、清心经、清肺经、清大(小)肠经、内劳宫、清天河水、退六腑、太冲、内庭、丘墟穴、照海、涌泉、横纹推向板门、小横纹、掐四缝、下推脊柱、清膀胱经、来回推四横纹。

5.消食导滞类:补脾经、清补脾经、顺(逆)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推腹、足三里、脾腧、胃腧、三焦腧、掐四缝、揉板门。

6.通便类:支沟穴、顺摩腹、下推七节骨、龟尾、天枢、大横穴、清大肠经、揉中脘、推腹。

7.止泻类:补大肠经、上推箕门穴,百会、逆摩腹、上下摩承山穴,揉龟尾、搓(小)大肠腧、上推七节骨、揉天腧、板门推向横纹、敲足三里、补脾。

8.补益类:补脾、补肾、揉肾顶、补大(小)肠经、揉胃腧、肾俞、肺腧、脾腧、气海、关元、穴海、膈腧、三关、涌泉、太溪、二人上马、揉大(小)腧、揉膀胱腧、足三里。

9.止腹痛类:一窝风、拿承山、足三里、肾俞、外劳宫,揉合谷,拿百虫

10.止吐类:分推腹阴阳、下推天柱骨、逆运内八卦、清胃经、下推协肋、横纹推向板门、下推中脘、推腹。

11.利小便类:清小肠经、搓膀胱经、支沟、揉丹田、推箕门穴。

12.宽胸理气化痰止咳类:揉膻中、分推八道、分推腹阴阳、尺泽穴、揉肺腧、顺(逆)运内八卦、掐四缝、揉四横纹、掌小横纹、从上往下敲肺经、分推肩胛骨、横捏脊、丰隆、五指节、搓磨协肋、二人上马。

13.醒神开窍类:掐老龙、掐人中、掐精宁、掐威灵、掐仆参穴。

14.止抽类:掐人中、掐精宁、掐威灵、掐牙花、掐合谷、掐委中、拿百虫、拿承山。

15.镇静安神类:推坎宫、开天门、摩囟门、摩百会、揉神庭穴,捻揉五指节、清肝经、清心经、轻敲小天心。

16.固表止汗类:补肾经、华佗夹脊、揉肾顶、补肺经、补脾经。

17.滋阴类:分阴、二人上马、(补肾阴)、命门(补肾阳)、太溪、下推后溪、肾经。

18.消炎类:神门、商丘、照海、丘墟穴、液门、肾纹、清天河水

19.止喘类:逆运八卦、关元、定喘、分推八道。

20.泻血热类:曲池、清天河水、清心经、退六腑。

21.保健类:擦工字、推腹、搓(揉)膀胱经、拍小腿肚(里侧、外侧)、眼保健操。2022-07-02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3:55: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小儿推拿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开天门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手法: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推50~100次。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为每分钟200~300次。 功用:醒脑、镇惊、安神。2. 推坎宫 位置:自眉头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

  • 人体穴位可分为点型、线型、面型三种。点型穴位包括小天心、二马等,通过揉、拿、点、捣等手法进行操作。线型穴位如大椎、天河水、六腑等,采取推、打、提、捏等手法。面型穴位如八卦、板门等,使用推运的手法。常用小儿推拿手法包括:推法、拿法、揉法、运法、捣法、掐法、分法、提捏法。其中,推法...

  • 人体的穴位大致分为点型、线型和面型三种类型。点型穴位如小天心、二马等,适合使用揉、拿、点、捣等手法;线型穴位如大椎、天河水、六腑等,多采用推、打、提、捏等手法;面型穴位如八卦、板门等,则适合使用推运的手法。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包括推、拿、揉、运、捣、掐、分、捏等八种。推法主要用...

  • 1. 龟尾穴位于尾骨末端,是大肠的守护者。使用揉法,能调和腹泻和便秘。2. 肺俞穴位于第3胸椎旁,轻按可益肺理气,缓解呼吸道不适。3. 沿着脊椎的推拿,无论是直推还是捏脊,都能调节阴阳平衡,缓解发热和惊风。4. 天枢穴位于两侧,轻触即可缓解腹泻和腹胀。5. 腹阴阳通过分推或摩腹,能健脾和胃...

  • 01 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呈一直线。 作用:泻心火,安神,除烦,利尿,化热痰,退心火引起的发热等。此穴性凉,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向心推,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10分钟。02 总筋穴 位置:掌后腕横纹中点处。 作用:清心火,除心烦,消...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