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的针灸取穴

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
以“泻”为主,即先刺双侧内关,直刺1.0-1.5寸,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术1分钟;继刺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雀啄手法,至流泪或眼球周围充满泪水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角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循经离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位抬腿取穴,直刺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合谷针向三间处,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食指抽动3次为度。
配穴及并发症处理: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针向结喉,进针2.0-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手指握固或功能低下加合谷透三间、八邪;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针向舌根1.5-2.0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足下垂、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约1.5-2.0寸,局部酸胀为度);便秘加外水道、外归来、丰隆;呼吸衰竭加双侧气舍;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上星透百会,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共济失调加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复视加天柱、晴明、球后;癫痫加大陵、鸠尾;肩周炎加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血管性痴呆加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睡眠倒错加针上星、神门;听力障碍加耳门、听宫、听会;高血压加人迎、合谷、太冲;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加至阴刺络放血。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2013-11-01

2021-03-07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16 07:53: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的方法 1、主穴 肩髎、曲池、八邪、手三里、外关、合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太冲。2、配穴 ①口眼歪斜 地仓、峡车、下关、攒竹、丝竹空、承泣、太阳。②吞咽困难 颈咽六针。③尿频、尿急 气海、关元、天枢、中极。针灸治疗中风偏瘫还应根据患者病情、时机,...

  • 所以,针灸治疗主要是恢复肢体肌力和调整畸形为主。针灸取穴以阳明经络穴位为主,因为阳明经多气多血,常见取穴有: 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风市、梁丘、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 。常规针刺,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中风损伤了脑干中的舌咽神经会引起吞咽障碍,主要是指食物不...

  • 面瘫(口眼歪斜),在中风后遗症中亦属常见,不过属中枢性者为多,取穴除合谷针双穴外,余均针瘫痪侧,如翳风、地仓、颊车、太阳、阳白、人中等穴,以疏通面瘫局部的气血为主。另外,中风急性期易出现吞咽困难, 临床可见吞咽延迟或无可吞咽。针灸取穴: 翳风、上廉泉、完骨、正廉泉、列缺、复溜、等穴位。

  • 取穴: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钟,命门,腰阳关,长强。治疗方法:隔日针1次,留针30分钟,12次为1疗程。4 小贴士 针灸疗法是中风康复治疗中效果较好的方法之一,穴位是针灸治疗的特定处所,取穴是否正确与治疗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定要注意选准穴位。

  • 3. 中风病其他并发症的治疗 (1) 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2) 呼衰:针刺双侧气舍。(3) 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4)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5) 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 (6) 癫痫: 针大陵、鸠尾、(7) 肩周炎:针肩髃、肩...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