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发展

中药方剂学是一门深研中医方剂构成、变通及其临床应用规律的学科,被视为中医学基石之一。该领域研究涵盖了方剂的构成原则,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则,方剂结构的变动,剂型以及使用方法等多个方面。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方剂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它必须根据患者的病证阶段,病情轻重,年龄、性别、职业差异,以及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的增减和调整,目的是确保方剂能精准地对应病症,提升治疗效果。方剂的调整包括药味增减、药量增减和剂型变更。药味调整涉及在主方和主证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随兼证或次要症状的变化,调整辅助药和佐药的使用。若因药味调整导致主方和主证的改变,则视为重新组方。药量增减则是指同一方剂中,通过增减药物剂量改变其功效和治疗范围,若主方和主证因药量调整而变化,同样视为新组方。剂型的变更则意味着同一方剂通过更换剂型,其治疗作用会有所变化。

方剂是医生针对个人患者定制的,明确指出了特定的用法和用量。需要强调的是,方剂与制剂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方剂的制作是基于辨证论治的过程,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按照严谨的组方原则,精准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来实现治疗目标。2024-06-15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9:53:3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四海类聚方》和《四海类聚单方》等巨著反映了方剂发展的迅速。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数量庞大。宋代的官方医书如《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载方更是数量惊人,反映了政府对中药成药的规范和推动。金元时期,刘、张、朱、李四位医家在方剂运用上各有所创新,他们著...

  • 以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等医家为代表的温病学派的建立,创制了大量治疗温热病的有效方剂,促进了方剂学的发展。西医传入中国后,中医界出现了中西汇通的新思潮,如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方160首,立法处方均有新见解,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古代方书和民间秘方、验方进行了大...

  • 【摘要】 中医美容源远流长,其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明清时期,在长期的发展沿革中,中医美容已经形成的自身独特的历史理论体系。 【关键词】 中医美容 方剂 历史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同样,也是美容研究的渊源考察文物。可以看到我们先人在二...

  • 唐代中药学发展显著,种类达到千种。《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载药844种,对中药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草拾遗》增补了大量民间药物,并开创了中药方剂分类的十剂法。此外,动物组织和激素治疗、酵母制剂在中药中的应用也得到发展。宋代中药学进一步发展,种类增至1500多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和...

  • 1、药味加减的变化。药物是决定方剂功用的主要因素。当方剂中的药物增加或减少时,必然要使方剂组成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并由此导致方剂功用的改变。这种变化主要用于临床选用成方,其目的是使之更加适合变化了的病情需要。2、药量加减的变化。药物的用量直接决定药力的大小。方剂中药量比例的变化会改变方剂...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