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叶秋海棠心叶秋海棠·中药材

【拼音名】Xīn Yè Qiū Hǎi Tánɡ

心叶秋海棠,又名一口血、红盘、大岩酸,其药材源自秋海棠科植物心叶秋海棠的块茎。拉丁学名为Begonia labordei Levl.,采集时期为夏秋季,通常洗净后晒干或鲜用。

这种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高15-22厘米,无茎,地下有球形块茎,直径约1厘米。叶形为卵状心形,长4-11厘米,宽3-9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呈心形,两侧对称,叶片光滑,仅主脉上稍有疏柔毛,干燥后呈褐色,边缘有不规则的牙齿。花序为聚伞花序,花粉红色,雄花被片分为4片,雌花被片则有4片,花柱大部分合生,蒴果呈卵形,有3翅,其中一翅呈镰刀形,尖端钝圆。

心叶秋海棠生长于林下潮湿的岩石环境中,主要分布于西南及广西等地。它具有味酸、涩、性寒的特点,功效显著,可用于凉血止血、止痛以及解毒。在医疗上,内服时用煎汤,剂量为9-15克;外用则可直接取适量鲜品捣敷,治疗吐血、血崩、跌打损伤以及毒蛇咬伤等。

此药材在《中华本草》中有收录。2024-06-11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6:45:1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拼音名】Xīn Yè Qiū Hǎi Tánɡ 心叶秋海棠,又名一口血、红盘、大岩酸,其药材源自秋海棠科植物心叶秋海棠的块茎。拉丁学名为Begonia labordei Levl.,采集时期为夏秋季,通常洗净后晒干或鲜用。这种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高15-22厘米,无茎,地下有球形块茎,直径约1厘米。叶形为卵状心形,长...

  • 心叶秋海棠,原变种,是一种独特的植物。它的中文名直接对应其学术名称,即为“心叶秋海棠(原变种)”。在植物学的拉丁命名体系中,其种名被精确地记录为Begonia labordei Lévl. var. labordei,这在植物分类学中具有重要的识别意义。心叶秋海棠属于秋海棠科(Begoniaceae),这一科在植物界中占有显...

  • 心叶秋海棠,其原变种在外观上与糙叶秋海棠(B. asperifolia Irmsch.)有着相似之处。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雌花被片的数量上,心叶秋海棠的雌花被片为5片,这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相比之下,糙叶秋海棠的叶片更为显著,其形状宽卵形,尺寸较大,长度可达15-20厘米,甚至更长,宽度范围在11-18厘...

  • 秋海棠叶作为中药,有清热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咽痛、痈疡和跌打损伤,其药用部分为秋海棠科植物的茎叶。用法上,秋海棠叶外用主要捣汁使用。一般来说,适合所有人,但在选方上,有特定的治疗跌打损伤的配方。然而,秋海棠叶发黄和脱落可能源于多种原因。浇水过多或过少,以及强光直射或光照不足,都...

  • 和根(秋海棠根)也有药用价值,具体用途详见相关条目。7. 化学成分:全草含有草桥粗酸。8. 性味:据《药性考》记载,秋海棠味酸,性寒,无毒。9. 功效主治:据《百草镜》记载,秋海棠可用来擦癣杀虫。提醒:秋海棠的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在使用该中草药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师并遵照医嘱。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