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及经络穴位综述

中医针灸及经络穴位综述

一、十四经分布情况
十四经:主要包括十二条与肢体、头身、内脏相联系的经络,以及任脉与督脉,共十四条。阴经分布于上肢掌面、下肢内侧及头身前正中线;阳经则分布于上肢背面、下肢外侧及头身后正中线。手经与足经:通过上肢的经络称为手经,通过下肢的经络称为足经。具体分布:如手太阴肺经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胸、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下肢腓侧前缘、肠、胃、躯干和头的前面等。二、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腧穴:简称经穴,是分布在经络循行通路上的穴位,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经外穴:过去称为经外奇穴,指有一定穴名、明确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穴位。部分经外穴与经络系统有密切关系,部分已被纳入十四经中。阿是穴:又叫压痛点,没有固定位置,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进行刺灸。三、腧穴主治的几种性能
普遍性:每个腧穴都能主治局部、邻近部位的组织器官及其内脏疾病。特异性:四肢穴,尤其是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能治疗远距离的头面、躯干部位和内脏的疾病。同时,某些腧穴具有个性,针刺不同腧穴可影响针刺作用的性质、有无、强弱等。双向性:针刺对机体具有良性双向调整作用。即在不同机能状态下针刺同一穴位,可产生截然相反的治疗作用。四、取穴法
自然标志取穴法:利用眉、发、耳、目、骨、肌腱、皮肤皱纹等自然标志确定穴位位置。指测等分取穴法:将取穴部位骨度的全长用手指划分为若干等分来确定穴位。横指同身寸法:以中指横量为一寸,中、食指相并横量为二寸等,以个体自身手指宽度为测量标准来确定穴位位置。综上所述,中医针灸及经络穴位理论深奥且复杂,通过了解十四经的分布情况、腧穴的分类及主治性能、以及取穴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针灸疗法,促进人体健康。
2025-02-28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16 17:16:0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十四经腧穴:简称经穴,是分布在经络循行通路上的穴位,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经外穴:过去称为经外奇穴,指有一定穴名、明确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穴位。部分经外穴与经络系统有密切关系,部分已被纳入十四经中。阿是穴:又叫压痛点,没有固定位置,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进行刺灸。三、腧穴主治...

  • 大椎穴位于第一椎督脉线上,是人体的“总督之脉”之一。此穴位对于调节全身经络、增强免疫力、缓解感冒、发热等症状有显著效果。十四、后脑与哑门穴、风府穴 哑门穴和风府穴位于后脑督脉线上,对于治疗声哑、中风、头痛、眩晕等症状有较好效果。同时,这些穴位还能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十五、百会穴...

  • (2)治疗与对应脏腑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疾患,如目疾、筋病选肝俞,耳疾选肾俞。 (3)脏病多选取背俞穴治疗,腑病多选取募穴治疗。 (4)俞募配穴法:如胃痛取胃俞、中脘,心悸选心俞、巨阙。 1.八脉交会穴即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部上下。 2.八脉交会穴表 3...

  • 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 发际穴 阳白穴 印堂穴 攒竹穴 鱼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丝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仓穴 承浆穴 补充:前顶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当阳 五处 曲差 眉冲 素髎 兑端 龈交 上迎香 头部背面穴位图 百会穴 后顶穴 风府穴 风池穴 天柱穴 ...

  • 胆经之穴何病主?胸胁肋疼足不举,面体不泽头目疼,缺盆腋肿汗如雨,颈项瘿瘤坚似铁,疟生寒热连骨髓,以上病症欲除之,须向丘墟蠡沟取。十五络穴歌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