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头部穴位,你必须知道

中医认为,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在头部汇聚,分布着众多穴位,这些穴位与经脉相连,发挥着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抗御外邪、沟通表里的作用。

头维穴:位于头侧部发际里,一指宽,用于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发际穴:前额发际点,即用手按发角疼痛处,可以去除睡意。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2厘米,对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有显著疗效。

印堂穴: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具有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病症。

攒竹穴: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可治疗迎风流泪、眼睛充血、疲劳、假性近视等。

睛明穴: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适用于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

承泣穴: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治疗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

四白穴:瞳孔正中央下约2厘米处,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有疗效。

迎香穴:鼻翼外旁约1厘米,鼻唇沟内,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

耳门穴:头部侧面耳前部,耳珠上方稍前缺口陷中,治疗耳鸣、聋哑、牙痛等耳部疾病。

翳风穴:头部侧面,耳朵下方耳垂后遮住之处,去除慵懒感,产生活力。

大迎穴: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增进脸部血液循环,消除双下巴。

人迎穴:颈部前颈喉结外侧约3厘米处,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去除双下巴。

瞳子穴:眼睛外侧1厘米,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眼部疾病,去除眼角皱纹。

百会穴: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多种病症。

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约一横指凹陷,醒脑明目,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

下关穴: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治疗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

客主人穴:头部侧面,在戴眼镜脸侧中央骨洼处,消除眼睛疲劳,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有显著效果。

风池穴: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风解表,清窍明目,通脑。

以上穴位,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指压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病症,提高生活质量。2024-11-22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17 02:49: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百汇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它属于督脉,是头部重要的穴位之一,具有醒脑提神、开窍醒脑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百汇穴与人体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能够调节大脑功能,改善睡眠质量,对于治疗头痛、失眠等症状有着显著的效果。百汇穴的按摩方法简单易行。可以采用拇指或食指轻轻按压,每次按压3-5...

  • 头部穴位按摩常用的穴位位置及其主治病症如下:神庭: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主治病症:眩晕、心悸、目痛、失眠等。上星:位于前发际中央直上1横指处。主治病症:鼻炎、鼻出血、前头痛、眼病等。印堂: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主治病症:高血压、头痛、眩晕、鼻炎、失眠等。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 1.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它属于督脉,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交会穴,遭到打击可能会导致晕倒。2. 神庭穴位于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它属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被击中后可能会出现头晕和脑胀的症状。3.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的后方凹陷处。这是一个奇穴,遭到点...

  • 头维,位于额角发际旁,偏离正中线4.5寸,是治疗偏头痛和面瘫的关键穴位。而印堂,在两眉头连线中心,它涉及头痛、眩晕、鼻塞,甚至能应对感冒、高血压和儿童惊厥。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对于头痛、偏头痛、感冒和面瘫,它是一处不容忽视的治疗点。上关在颧弓上缘的凹陷...

  • 回答:你好,人体头部总共有27个穴位,头部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头部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头部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