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气血具体指什么呢?

气血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程度。有很多俗语都说明了这一点,毕竟这些都是万古不易的真理。气是生命最本质的体现,血是生命最有力的支撑,气和血构成了人体健康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在中医上,血的概念和我们目前的概念差不多,而气的概念就比较复杂,它包括我们常说的呼吸之气,还把我们脏腑器官的功能归属于气,比如胃气指的是胃的消化功能。

人在日常生活,是因为什么情况会导致自己吃不好,睡不好,气血不通的呢?到底人生病的根源又是因为什么呢?和上面的树根例子相似,其实大树生病长不好,和跟营养吸收不好一样,我们生命缘由根源于气血,原来气血是生命的能源,气血充足生命才处处有活力,自然就没有什么病痛了。因为气血足,所以身体旺盛,因为气血亏则身体虚弱气虚,所以调补气血是护养生命的重中之重。尤其气血足则五脏滋润、六腑通,气血亏则五脏枯焦六腑滞。气血化生运行于脾胃,气血充盛不但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而且上通下达、腑通肠利,腑通肠利则毒尽出,毒去则面容姣好、能吃能睡五脏安好。

中医认为肾脏是先天之脏,有藏精的作用!精又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受于父母,后天之精为自己所化,精与血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精能化血!补气血的方法很多!不过最常用的是补肾养血之法,气血不好从脉象上就可以看出来,气血虚弱脉象沉迟!
2019-08-09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的病变。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气虚者症状为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血即流动于经脉中的红色液体。血虚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指血少。血虚者症状为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中医认为,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血可以运载气,气血相互滋生,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在中医临床上一般是气血双补(或称为气两虚、气血不足)。 药补不如食补,气血不足最好是采用食补的方法,不过食补贵在持之以恒,当然,你也可以去看中医,适当吃一些成药或汤药调理,这样可能会见效快些。下面给你介绍一些简单的常用食疗方,可以平时饮食上多注意调理。 当归炖猪蹄 原料:猪蹄两只,当归50克,葱、姜、料酒、花椒、盐等适量。 制法:将猪蹄洗净切成大块,在开水中煮两分钟,去其腥味,捞出。然后再在锅内加水烧开放入猪蹄,加入当归及调料适量,用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煮至猪蹄熟烂。 清蒸人参鸡 原料:人参15克,母鸡1只,火腿10克,水发玉兰片1 0克,水发香菇15克,精盐、味精、葱、生姜、鸡汤 各适量。 制作:将母鸡宰杀后,退毛去净内脏,放入开水锅 里烫一下,用凉水洗净;将火腿、玉兰片、香菇, 葱、生姜均切片;将人参用开水泡开,上笼蒸30分钟取出;将母鸡洗净,放在盆内,置入人参、火腿、 玉兰片,香菇、葱、生姜、精盐、料酒、味精,添 入鸡汤(淹没过鸡),上笼,在大火上蒸至烂熟;将蒸熟的鸡放在大碗内,将人参切碎,与火 腿、玉兰片、香菇摆在鸡肉上,将蒸鸡的汤倒在勺 里,烧开,撇去沫子,调好口味,浇在鸡肉上即成 。 归参山药猪腰 原料:当归10克,党参1O克,山药10克,猪腰500克, 酱油、醋、姜丝、蒜未、香油各适量。 制作:将猪腰切开,剔去筋膜臊腺,洗净,放入铝 锅内;将当归、党参、山药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铝锅内;在铝锅内加适量水,清炖至猪腰熟透,捞出 猪腰,冷却后,切成薄片,放在盘子里;将酱油、醋、姜丝、蒜未、香油等与猪腰片 拌匀即成。 五香牛肉 原料:牛肉2500克,食盐90克,白糖24克,红酱油60 克,姜块2块,葱结3只,料酒、茴香、桂皮、红米 汁各适量。 制作:选用牛肘子部位的全瘦肉,先按肌肉纤维用 刀直切开后,切成500克左右的块,然后用刀根戳出 一排排刀洞,四面戳到。板上先撒上少许食盐,将 肉块放在上面反复推擦,擦至盐粒溶化(俗称出汗 ),然后放在缸内腌3~4天(夏季腌一天),经过 多次翻动,腌至肉红、硬、香; 将锅内加水适量,用大火烧滚(水要多), 投入肉块,上下翻动几次,捞出刷洗干净; 在锅底先放锅垫,垫上放牛肉块,加入茴香 ,桂皮、葱结、姜块、料酒、白糖、酱油和红米汁 ,在大火上烧滚,至牛肉变红色时,再加入白汤淹 没牛肉,放入适量食盐,试味后,加盖烧至沸滚, 再移小火上焖煮2小时左右,等用筷子能戳进牛肉时捞出,冷透后,按其肌肉纤维横向切片即成。 荔枝肉 原料:猪腿肉300克,鲜荔枝肉(净)100克,2个鸡蛋 的蛋清,水淀粉25克,白糖60克,白醋30克,食用红色素一滴,精盐、料酒各适量,植物油1000克(实耗50克)。 制作:把猪腿肉切成2块,用刀背敲松后改刀成四 方小块(24块),加入盐、食用红色素少许,蛋清 ,水淀粉15克,拌匀备用。把鲜荔枝肉一切两半; 烧热锅放入植物油,待油烧至六七成热时, 把猪腿肉一块块下油锅炸至内熟外脆呈黄色捞出, 将锅中的油倒去,加入料酒、水100克,白糖、白醋 、精盐,下水淀粉勾芡,倒入炸好的肉和鲜荔枝肉 翻匀,淋上少许熟油,起锅装盘即可。 花生米大枣烧猪蹄 原料:猪蹄1000克,花生米(带皮)100克,大枣40枚 ,料酒25克,酱油60克,白糖30克,葱段20克,生 姜10克,味精、花椒、八角固香、小茴香各少许, 盐适量。 制作:花生米、大枣置碗内用清水洗净、浸润;将猪蹄出毛洗净,煮四成熟捞出,用酱油拌匀;锅内放油,上火烧七成热,将猪蹄炸至金黄 色捞出,放在炒锅内,注入清水,同时放入备好的 花生米、大枣及调料,烧开后用小火炖烂即可。 虾仁鱼皮 原料:水发鱼皮300克,鲜海虾仁100克,熟火腿丝10 克,鸡蛋清、料酒、精盐、味精、葱段、姜汁、水 淀粉、熟猪油、鸡汤各适量。 制作:将鱼皮切成长6厘米、宽3厘米的块,放入沸 水锅中焊一下,去掉腥味捞出;将鲜虾仁洗净放入碗中,加精盐、鸡蛋清适 量,用竹筷子顺同一方向搅拌至有粘性时,放入味 精和少量水淀粉搅匀,放置2~3小时使之涨透;炒锅加热,下熟猪油,烧至四成热时把虾仁 倒入锅内,用筷子划开,倒入漏勺沥去油,盛入碗 中待用;锅中留油下葱段煽至有香味,放入酒、姜汁 、鸡汤。汤拂后,将葱段捞出,把鱼皮倒入锅内,加入盐拌匀,待汤沸后,加入味精,起锅装碗,撒 上虾仁,淋上鸡油,撒上火腿丝即成。 当归黄芪乌鸡汤 原料:乌鸡肉250克、当归15克、黄芪20克。 制作:乌鸡肉洗净,切块,当归、黄芪洗净,一齐置瓦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调味服食。 功效:气血双补,固肾调精。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者,症见经期不准,经量少而色淡,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2020-01-24
说到气血,中医学认为气的根本在肾而统于肺脾。在表则护卫皮毛,充实腠理,使人有抗邪能力;在内则导行血脉,升降阴阳,周流一身。凡是七情和冷热等刺激,均能影响及气而发生病变,故不论外感内伤都有气的病理现象,因有"百病皆生于气"的说法。主要是:气充则强、气少则虚,气顺则平,气逆则病。为此,治疗上有补气、升气、行气、降气等多种法则。气分不和可以影响血分,尤其是气机障碍能引起水湿痰浊等疾患,故治血病,水湿疾病,常有气分药结合使用。
血液循行体内,营养周身。如有亏乏、凝滞、妄行均为病症。造成血病的原因,或由冷热刺激,或由思虑和疲劳过度,或久病耗损,或跌仆刀伤,流血过多。临床上有养血、和血、活血、清血、止血、祛瘀等法。
一、气血不足会有什么症状
气虚:言语音低、呼吸短促微弱,神疲肢倦,懒于行动,自汗,胸闷,脱肛,滑泄不止,平时易于感冒及血失统摄。
血虚: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脱头发,面色苍白,爪甲不华,肌肤干清枯裂,形体消瘦,大便难解,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舌质淡白,脉象细小或芤。
二、气血不足的调理方法
1、食疗方法
传统中医药自古以来就创立了许多经典的药膳,财物食物烹饪的方法结合中药,即克服了传统中药的苦涩味,又添加了食物元素,备受广大的群众所喜爱。如《伤寒论》中就有当归生姜羊肉汤一方,具体使用时可取当归,生姜,羊肉半斤煲汤,对于气血不足的人群尤为适宜,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
2、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引起气血暗耗,因此在食物疗法的同时仍需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养生日常按时作息,不熬夜,调养情志,少发脾气。运动要适宜,不宜过量、超负荷。运动仍需选择适宜的时间,晚上不宜运动,黄帝内经就有“暮而收聚”之说,晚上不宜扰动筋骨,久之则耗伤气血。2020-01-24
气血”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与血来源有两个方面。其一,禀受于先天之精气,即父母的先天之精(生殖之精)。其二,即后天之精气,只通过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和自然之精气。“气血不足”“气血亏损”“气血二亏”等,中医在临床上讲,其实中国的西医在临床上也经常讲。医生在治疗病人后总经常讲:看你脸,气色好多了;有一段时间未见面的二个熟悉的人,见面后也会说;瞧,你最近气色多好呀。这里的“气色”二字中国人都知道是指“气血”。
“气血”是健康或者是康复的标志。但对“气血”的认识也存在如下误区:
满面红光,不代表气血好
在中医学中,人的正常生理面色表示人体的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脏腑的正常。比如精气内含,容光焕发,所以面部显光明润泽,红黄隐隐。而在临床上,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特别中年人如果红光满面,则就要查一查自己的血压了。如果血压正常,就要再考虑是否肝火旺盛,易急躁,易发火,失眠,口干等一系列表现。
脸色好,气色好,也不等于“气血”正常,身体健康
在中医学中,“气血”是“气”与“血”二个概念的组合。因气与血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割,所以往往把气与血二个概念合在一起,成为“气血”这一词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某人一直身体非常好,气色又好,但突然得暴病而亡。脸色好,气色好,气血正常,绝不能代表脏腑等无病,或者某一个器官有先天或后天的疾患。气血,在中医学里只是一个非常泛指的概念,但对某些疾患来说又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对治疗疾病起着主导的积极的治疗作用。
生活中不少年轻人、中年人,他们很健壮,很少有病,但因饮酒而产生胃出血,或脑溢血。所以要提醒青年人和那些自认健康,气血旺盛的中年人:酒能“浮舟”,也能“沉舟”!
何为气血
气血,在中医学中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我们日常口头语中的“气血”只是局部的,说白了是单指“血”。比如我们颈痛、背痛、腰腿痛等痛症,从气血角度讲,只是一个局部的小概念的气血问题,可见局部气血不和,血瘀气滞,更甚者血不养筋,而造成肌肉萎缩等等。所以,局部的气血概念,不能代表整体的气血概念;局部的气血失调;局部的气血问题,不能说人体总的健康出问题。这是对局部痛症而言的。但人体一切总是互相关联的,中医最优秀的地方,就是“整体观念”,小问题也不要忽视。
只认为气血就是指气和血,而与其它无关,这是人们存在的一个大误区。其实就气和血而言,在中医学中所指范围较广,名称繁多,概念也不一样,非常详尽地从生理及病理角度进行认识和阐明。但是气血与五脏六腑,与精、津液等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比如:精与血同病、气与血同病、气与津液同病、血与津液同病等复杂的病机。只有清醒认识误区,才能提高健康意识。2020-01-24
气血
中医理论中,经络是密布全身的“能量管道”网,与血管相随,经络里“走”的是“气”即“精气”(“能量”),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心脏泵血只提供血液流动的动力,而血液对身体的滋养是靠经络内之“气”推动的,正常情况气与血相互依存不可分,“血兮气所依,气兮血所附”。又“血为气母”,“气”(“能量”)又来源于血液,血液为“气”提供营养、补充消耗。“气”在五脏里存储并分别归属不同的特性(经脉的五行特性),由五脏统领并由经络疏布、推送到全身发挥各自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正常情况下,血液是“气”的载体,“气血”指血液和“气”共同对人体的滋养能力的统称,故中医在诊断、治疗、养生保健里都是称“气血”。西医没有气血这个词,只有物质上的有形“血液”,因为西医里没有中医“气”的概念。
2
瘀血
在现代汉语里,“瘀”同“淤”,淤血,在西医里指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扩张的小经脉或毛细血管内形成经脉性充血,简称淤血。比如受外力侵害导致皮下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渗形成的淤青、器官内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的肺淤血和肝脏淤血等等。淤血的后果取决于器官或组织的性质、淤血程度和时间长短等因素,常见后果有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淤血性硬化等,严重时导致脏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
在中医理论里,瘀血完全是另一种含义:瘀血不是真正的“血液”的淤积或流动受阻,中医的瘀血特指“离经之血”(可理解为“游离”于经脉之外的血),即与血液与经脉分离的状态。如果局部血液里没有经脉提供“气”,血液对身体就没有滋养作用(提供养分和排除废物),成为“无用之血”,就是“瘀血”。“瘀血”在体表或器官上看不见但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地方。如中医指明某些地方发生“瘀血”,必定形成隐患或已经引起身体的病变,假如用现代仪器检测甚至解剖观察,并不会有血液循环的明显问题,也没有血管破裂。中医的“瘀血”概念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而经络理论则提供了诊断和治疗方法,即使隐患已经变成疾病,也是如此。
“瘀血”产生的原因是经脉(或经脉里的“气”)出了问题,即“经脉不通”造成的(所谓“不通”是指经脉里没“气”或“气”太弱)。人体的疾病与“气血”密切相关,“气血”与经脉密不可分,故中医里有“学医不明经脉,开口动手便是错”之说。2020-01-24
从一方面去理解,气血是相辅相成的人体两大根本。血由人体吸收营养后造血器官生成,血液又为各个器官输送营养和排除垃圾。而器官运转时,会将精血化为气,这里的气和气体是两个概念,不要单纯理解气。生成气以后,气推动血液运转,为血液运转提供动力。所以,个人认为可以这样去理解,血液是传送带,而气则是传送带的齿轮,而器官则是发动机。如果贫血,长期不治疗就会造成器官运转不佳,精血化气不足,等于发动机油量不够,导致动力不足。动力不足,就会造成血液流动不畅,从而更加影响器官运转不佳。恶性循环一旦突破了身体的承受能力,轻则体弱多病,抵抗力差,重则器官病变。

所以年轻人应该多注重生活方式,不要熬夜。熬夜会导致肝脏运转不好,导致身体器官排毒不畅,从而影响气血和器官的正常运转,最后形成上面的恶性循环。

注意生活习惯的人,都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好好休息。到最后发现耍手机有意思。2020-01-24
我们一直在谈气血,但气血到底是什么?气不是空气,血更不是被刀子割伤以后真实流淌的鲜血。我们这里所谈的气血,是指体内的一种真气和血气。它们来源于脏腑,运行于经络,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维系着生命运动。 气血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女性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中医认为,气血失调是女性患妇科疾病的主因,因此调理气血成为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气血也是女性美丽的源泉。气血充沛,则机体生理功能旺盛,循环畅通,供给皮肤的营养物质也更丰富。所以,气血足的女性肌肤细腻洁白,富有弹性。反之,气血不足,则机体生理功能衰退,新陈代谢失常,肌肤缺乏营养,便会出现松弛、粗糙、皱纹增多、色斑淤积等皮肤问题。 对女性来说,无论年岁几何,都应注意调补气血。气血通畅,则五脏安和,冲任通盛,经孕正常。可以说,气血才是女性拥有娇美容颜的养颜之本。

女性离不开气血的滋养,气血充足的女人如鲜花般妩媚动人。若气血不足,女人就会状况频发,防不胜防。 皮肤质地的好坏,是考察气血的重要指标。皮肤白里透红、有光泽、有弹性、无皱纹和斑点,一般表示气血充足。如果皮肤粗糙、发暗、发黄、斑点密布,则说明气血不足,身体状况不佳。 接下来,要看头发和耳朵。如果头发乌黑、浓密,耳朵呈淡淡的粉红色,说明气血充足。如果头发干枯、分叉、掉发,耳朵也暗淡无光泽,则说明气血不足,正处于亚健康状态。 从手掌也能分辨气血情况。手掌温热,代表气血充足,如果手心偏热或冰冷,则说明气血不足。指甲上出现纵纹,也是气血两亏的信号,说明身体气血被透支,机体机能已开始衰退。 最后,要看睡眠质量。如果入睡很快,像孩子一样睡得很沉稳,一觉睡到自然醒,说明气血很足。如果睡眠质量差,常被失眠困扰,且易惊易醒、呼吸深重,说明气血不足。2020-01-24
1 气血理论渊源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物质。气血理论源于《内经》,《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不居集》又曰:“气即无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气。”《内经》论疾病发生之理,是基于阴阳而归结于气血。伤科疾病,不论在脏腑、经络,或在皮肉筋骨,都离不开气血。《医宗必读》曰:“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而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提出由于跌打坠堕,可伤及经络血脉导致出血;或血液不能循经留注,离经妄行,即可出现“伤血”的病理表现。孙氏运用止血、化瘀等法,成为后世骨伤科的治疗常规。而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展了《黄帝内经》的气血学说,提出了“亡血”之说,西晋葛洪《肘后方》则强调血管损伤后,会导致大出血而死亡,他说:“若中筋交脉血出不可止,尔则血尽杀人。”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骨科进入了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薛己著《正体类要》曰:“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变,脏腑有所不和。”阐明了肢体虽然受损于外,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外连于肢节,内属于脏腑,必然由外及内使气血伤于内,引起脏腑功能不和,出现不同的内证。又有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记述:“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同流,气凝则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说明人体偶发损伤后,必引起气血之伤。到了现代,气血理论更是贯穿于整个伤科三期辨证施治的过程之中。
2 气血理论的分类
2.1 专从血论 古代医家从其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伤从血治”为主的独特理论体系,它的根据是:“伤必及血”,血贯整体,故必从血论治。如《伤科补要》曰:“跌打损伤,专从血论”;伤科内治,早期宜破血,中期宜和血,后期宜补血。清代陈士铎《辨证录》指出:“内治之法,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又如王肯堂在《疡医准绳》中开宗明义应用刘宗厚观点:“损伤一证专从血论”,并且阐发“但须分其瘀血停积和亡血过多之证。二者不可同法而治,而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补而行走,又查其伤有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可法良规》指出:“凡伤损之症,乃有形器物所伤,为筋骨受病,当从血论。”李挺在《医学入门》中指出:“折伤专主血论,非如六淫七情在气在血之分。”此类医家专从血论,忽略了人体“气”之重要性。重视了有形之“瘀血”,忽视了“气”的功能在伤科治疗上的重要性。2020-01-24
气是指人体内不断运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九脏腑经络而言,气是构成各脏腑经络和维持及生理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氧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020-01-24
一、什么是气?
中医认为,气是运行在人体内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极强的能量活力,激发和推动机体器官的功能活动。
    中医所讲的气,第一个重要功能就是 推动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比如说,呼吸系统老爱出故障,经常咳嗽,这就是肺气虚了;老师消化不好,肠胃爱出问题,就是脾气虚;动不动就心慌气短,是心气虚。
   气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温煦作用。化生热能,让身体保持一定温度。让身体保持一定的温度。恒温是脏腑器官正常工作的前提,温度低了,生命力就弱,温度太高,人就烧坏了。
    大家知道,天一冷,毛孔就收缩,天一热,毛孔就张开,我们自己能够适时闭合、开放毛孔,皮肤就像身体的天然温度调节器,使人体能处于一种恒温的状态。气不足的人这种功能就弱,所以冬天怕冷,夏天又怕热。
    气的第三个作用就是 适应外界变化,防御外邪侵入。如果气虚,抵抗力差,容易生病,尤其易反复感冒。
    气的第四个作用是:参与新陈代谢。人吃进的食物,通过脾胃运化成气血,把有用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头部,然后再散布全身;同时,把身体里的废物,排出体外。
    如果新陈代谢失常,就容易肥胖,容易便秘。
    气的最后一个自作用是固摄作用。我们正常的人,都能控制不让口水流出嘴巴,不使出汗过多,控制大小便不会随时排出,这既是气的固摄作用。
   大家经常看到,大多数的婴幼儿会流口水,说明他的脾气较虚,气不能固摄口水;有的人老爱出汗,这就是属于心气虚的表现,气不能固摄汗液;小便过多,这就是肾气亏虚,是由膀胱不能固摄水液。
二 、什么是血?
    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故又称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必须在脉管中循行,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效应。
血的功能有两个方面:
1.血是脏腑活动营养剂。
 血行于脉内,它能够沿脉管循行于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活动提供营养。我们全身的各个部位,包括内脏、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无一不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而发挥功能的。      
血的濡养作用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和毛发光滑;而血的濡养作用减弱时,则面色无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肢断麻木,甚至连运动都变得不灵活。
2.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盛则神清气爽、思维敏捷。中医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无论是血液量的不足,还是运行失常都会引起一些神志方面的变化。
    心血虚、肝血虚,就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表现,失血厉害的话还可能出现烦躁、恍惚、癫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症状。
三 、气和血的关系
     《皇帝内经》记载:“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行血才能行,假如气不通了,血肯定不畅。
    血为气生长的土壤,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比如,一般大出血的患者,往往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血。
   所以,无气则无血,无血则无气,只有气血都充足了,才能远离疾病,获得健康。
2020-01-24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常以气血既称,强调“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妇人良方·调经门》“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
气和血是健康之本,更是构成我们人体与维持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最为基本的物质,气之与血,异名同类。两相维附,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但“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医学真传·气血》);“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庄滋阴之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凋,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务。2020-01-24
中医里所说的气血,具体指的是气脉顺畅,血液流通,也就是所说的气血畅通2020-01-24
中医学认为气的根本在肾而统于肺脾。在表则护卫皮毛,充实腠理,使人有抗邪能力;在内则导行血脉,升降阴阳,周流一身。凡是七情和冷热等刺激,均能影响及气而发生病变,故不论外感内伤都有气的病理现象,因有"百病皆生于气"的说法。主要是:气充则强、气少则虚,气顺则平,气逆则病。为此,治疗上有补气、升气、行气、降气等多种法则。气分不和可以影响血分,尤其是气机障碍能引起水湿痰浊等疾患,故治血病,水湿疾病,常有气分药结合使用。

血液循行体内,营养周身。如有亏乏、凝滞、妄行均为病症。造成血病的原因,或由冷热刺激,或由思虑和疲劳过度,或久病耗损,或跌仆刀伤,流血过多。临床上有养血、和血、活血、清血、止血、祛瘀等法。

中医气血虚是什么意思

二、症状

气虚:言语音低、呼吸短促微弱,神疲肢倦,懒于行动,自汗,胸闷,脱肛,滑泄不止,平时易于感冒及血失统摄。

血虚: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脱头发,面色苍白,爪甲不华,肌肤干清枯裂,形体消瘦,大便难解,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舌质淡白,脉象细小或芤。

三、调理方法

1、食疗方法

传统中医药自古以来就创立了许多经典的药膳,财物食物烹饪的方法结合中药,即克服了传统中药的苦涩味,又添加了食物元素,备受广大的群众所喜爱。如《伤寒论》中就有当归生姜羊肉汤一方,具体使用时可取当归,生姜,羊肉半斤煲汤,对于气血不足的人群尤为适宜,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

2、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引起气血暗耗,因此在食物疗法的同时仍需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养生日常按时作息,不熬夜,调养情志,少发脾气。运动要适宜,不宜过量、超负荷。运动仍需选择适宜的时间,晚上不宜运动,黄帝内经就有“暮而收聚”之说,晚上不宜扰动筋骨,久之则耗伤气血。

中医气血虚是什么意思

3、配合按摩等传统手法

艾灸:艾灸的部位通常有足三里、肾腧、神阙(肚脐处)等等,以透热即可,不可过热,以免引起烫伤。2020-01-24
中医的气血是对人体最原始朴素的认识,主要是猜想,没有本质的研究。中医的气血与现代的气血相去甚远。中医的血比气稍稍靠谱点,毕竟还属于客观实在,而气则是纯粹臆想。
如果原始的中医要有科学萌芽,将是不可限量的奇迹。然而无能的中医人固化了先人的探索,使中医停留在文化的范畴,与科学失之交臂,未能产生文明。
直到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顽固的中医人依然还是生活在古人的原始落后的文化中,将中医一步步的送入了坟墓。
几千年的中医,被中医人搞得只剩下怨天尤人,吃老本吹牛逼,绑架民族情感到处招摇撞骗了,抛弃了精华,继承了糟粕。成了阻碍科学蒙骗世人的绊脚石。2020-01-24
中医说的气血,是指血管里面的液体和皮肉里的液体这两大部分而言的。血管里面的液体,中医叫做血;皮肉里面的液体,中医叫做气。中医经常把两者混合起来使用,其实也不太恰当。另外,中医说某个人是血虚,并不是血液少的意思,主要是指大脑中储备能量少的意思,即神经衰弱。血虚,也是气虚,是大脑中储备的能量不足之后,产生的各种症状。大脑是人体中的皇帝,血虚和气虚好像身体中的皇帝是南唐后主李煜一样。2020-01-24
中医里的气血,具体指:气、阳气也,血、血之液。中医理论中的气血,主要是人体:肺心肝肾脾之气,称”气”。阳气主血行。气与血,是中医常用的一词,指人体里”气血”。2020-01-24
mcxzy 阅读 46 次 更新于 2024-09-17 15:20: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