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枢穴
按摩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能促进胃经和大肠经的气血循环,增强消化功能,为补血提供基础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肠道清洁,避免毒素困扰。
双手拇指轻压天枢穴,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有助于排毒和补血。
2、血海穴
血海穴(足太阴脾经之穴)能化血为气,运化脾血,治疗血症。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月经不调有显著效果,配合按摩三阴交穴效果更佳。
每天上午9-11点拍打血海穴10秒,连续3-5次;晚上21-23点艾灸此穴,有助于改善痛经、月经不调等问题。
3、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足太阴脾经之穴)能调和气血,补肾养肝。每天上午11点按揉此穴20分钟,可排体内湿气、浊气,对湿疹、荨麻疹等有疗效。
常按此穴,有助于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尤其对血压偏低的人有显著效果。
4、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滋养脑髓。按摩此穴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及胃动力不足等有显著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里,能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但胃酸过多、空腹烧心者不宜灸足三里,可选择阳陵泉穴。
5、关元穴
按摩关元穴(任脉之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每次轻轻按压8次,共8轮,有助于补血、消除小腹胀满。
6、隐白穴
隐白穴(足太阴脾经之穴)能统血、止血。按摩此穴可缓解鼻子出血、月经量多的症状,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7、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调节下肢胃经的总穴,按摩此穴能健脾除湿、固化脾土,治疗胃痛,对风湿、关节炎有显著效果。
8、下关穴
下关穴(足太阴脾经之穴)能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按摩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
9、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能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有助于治疗肝血不足。
10、章门穴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能疏肝健脾,调节五脏气血。按摩此穴对脾脏不好的人有疼痛感,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2024-10-02
按摩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能促进胃经和大肠经的气血循环,增强消化功能,为补血提供基础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肠道清洁,避免毒素困扰。
双手拇指轻压天枢穴,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有助于排毒和补血。
2、血海穴
血海穴(足太阴脾经之穴)能化血为气,运化脾血,治疗血症。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月经不调有显著效果,配合按摩三阴交穴效果更佳。
每天上午9-11点拍打血海穴10秒,连续3-5次;晚上21-23点艾灸此穴,有助于改善痛经、月经不调等问题。
3、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足太阴脾经之穴)能调和气血,补肾养肝。每天上午11点按揉此穴20分钟,可排体内湿气、浊气,对湿疹、荨麻疹等有疗效。
常按此穴,有助于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尤其对血压偏低的人有显著效果。
4、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滋养脑髓。按摩此穴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及胃动力不足等有显著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里,能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但胃酸过多、空腹烧心者不宜灸足三里,可选择阳陵泉穴。
5、关元穴
按摩关元穴(任脉之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每次轻轻按压8次,共8轮,有助于补血、消除小腹胀满。
6、隐白穴
隐白穴(足太阴脾经之穴)能统血、止血。按摩此穴可缓解鼻子出血、月经量多的症状,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7、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调节下肢胃经的总穴,按摩此穴能健脾除湿、固化脾土,治疗胃痛,对风湿、关节炎有显著效果。
8、下关穴
下关穴(足太阴脾经之穴)能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按摩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
9、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能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有助于治疗肝血不足。
10、章门穴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能疏肝健脾,调节五脏气血。按摩此穴对脾脏不好的人有疼痛感,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202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