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新生儿黄疸有什么中医治疗方法或者偏方?

 (1)湿热蕴结
  由于孕母内蕴湿热,传入胎儿;或婴儿胎产之时,出生之后感受湿热邪毒而发。正如《证治准绳》所说:“皆因乳母受湿热而传于胎儿也。”《医宗金鉴》也说:“儿生遍体色如金,湿热熏蒸胎受深。”胎儿因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运不健,感受湿热之邪不能输化,郁结于里,气机不畅,郁蒸肝胆,以致胆汁外泄,出生后泛溢于肌肤面目,因而皮肤发黄。由于湿从热化,热重于湿,故黄色鲜明,常伴热象,属阳黄。如果热毒炽盛,卒然发黄,邪陷厥阴,黄疸迅速加深,并伴神昏、抽风等证,则为急黄,见于高胆红素血症。
  (2)脾胃虚寒
  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素虚,阴寒内生,复受胎内孕母之湿所传,或生后为寒湿所侵,蕴蓄脾胃,脾阳受困,寒湿阻滞,以致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为黄疸。因为湿从寒化,黄色晦暗,精神疲软,属阴黄。清代《临证指南医案》说:“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
  (3)瘀积发黄
  小儿禀赋虚弱,湿热内阻,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常,以致气滞血瘀,脉络瘀积而发为黄疸。清代《张氏医通》对此有所论述:“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认为这种“瘀血发黄,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临床可见瘀积在里之症,除面目皮肤发黄色深而暗外,还有肚腹膨胀,腹壁青脉怒张,胁肋下有积聚痞块等证。
1.因母子血型不和造成的新生儿溶血症,轻者可单纯应用中药治疗。口服退黄中药,并可静脉滴注“茵栀黄注射液”。较重者,在中药的基础上加用光疗和白蛋白、强的松及酶诱导剂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发展,加快退黄速度。换血疗法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严重病例必要时可以采用。
  2.因感染所致的黄疸,占本病的绝大部分,一般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根据中医辨证的规律,而分别采用清热利湿,解毒退黄,健脾养肝等法。对有明显感染征象者,应有针对性地应用抗生素,可提高治疗效果。
  3.对黄疸持续日久不退者,在相应的西医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药扶助正气,调和气血阴阳,可协同西药发挥治疗效应,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2019-08-14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15 15:33:1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新生儿黄疸治法】健脾化湿,利胆退黄 【新生儿黄疸方药】生麦芽9克,茵陈15克,金钱草9克,穿肠草6克,通草3克,黄柏3克 【用法】水煎服,茵陈后下,每日一剂,早晚三次分服。【新生儿黄疸按语】肝胆湿热蕴郁于里,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瘀遏,浸于肺,发于皮,则周身发黄;或由于湿邪内阻...

  • 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还包括:1. 湿热发黄:治则清热利湿退黄。主方为茵陈蒿汤加减,根据症状可加黄芩、黄连、猪苓、茯苓、泽泻等。2. 寒湿发黄:治则温中化湿。主方为茵陈理中汤加减,根据症状可加茯苓、苡仁、附子、吴茱萸等。3. 瘀结发黄:治则活血化瘀消积。主方为茵陈蒿汤、血府逐瘀汤加减,根据...

  •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疗法:首先,可以使用金钱草、栀子、茵陈和甘草的组合。将金钱草15g,栀子6g,茵陈9g,甘草3g,煎水服用,适用于新生儿黄疸。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减轻黄疸症状。其次,针对湿热证的新生儿黄疸,可以使用茵陈、茯苓、栀子和白术的组合。将茵陈...

  • 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

  • 一身尽黄;眼目发黄色淡,小便急数疼痛,尿色如黄汁。病因热结膀胱。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龙胆草、栀子、白芍、茯苓、泽泻等,大热泄黄疸亦除。 4.寒黄:畏寒怕冷、腹中疼痛、按时缓解;一身黄疸、眼目白,小便清长、夜间尤多。病因是寒结膀胱。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白术茯苓、...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