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2018-09-08
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2018-09-08
中医把出汗作为重要的辨证依据,白天多汗叫自汗,由于阳虚气虚不能敛汗所致。晚上睡觉多汗叫盗汗,多是阴虚所致。热病辨证,伤寒恶寒发热,无汗为表实,有汗为表虚。阳明经热有大汗出等。多汗症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多汗症,前者可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后者多汗见于手足、前额、腋部、外阴等处,多属肺胃热盛,或湿热郁蒸,或阴虚火旺等所致。 中医诊断 1.表虚不固畏寒,肢冷,食少,自汗不止,多属全身性多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缓。证属先天禀赋不足,表虚不固所致。2.湿热熏蒸渴而不欲饮,口淡乏味而粘,心烦易怒,四肢沉重或见关节疼痛,小便短少,女子带下,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沉缓。证属湿热蕴阻,熏蒸肌肤,迫津外泄。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1.表虚不固治法:固表止汗。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30g,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各9g,浮小麦15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2.湿热熏蒸治法:滋阴敛汗。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5g,山药、白芍、浮小麦、牡蛎、茯芩各12g,丹皮、泽泻、山茱萸各6g,糯稻根须9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二、外治法1.明矾、葛根各15~30g,研末煎汤,每日浸洗患部(手足)半小时。2.黄芪、葛根各30g,荆芥9g。先热熏后温洗半小时,每天1~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3.麻黄根50g,煅牡蛎100g,研极细末,外扑。4.麻黄根、牡蛎各20g,龙骨、赤石脂各15g,研极细,装大布袋中,外扑多汗处。5.郁金适量,研细末,加茶水调敷出汗处。6.鲜白萝卜600g(切片),明矾15g,加水2500ml,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浸洗手足部20分钟,每日洗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 中药 六味地黄丸,每服6g,日服2次。玉屏风丸,每服6g,日服3次。防风通圣丸,各服6g,日服3次。归脾丸,每服6g,日服2次。2018-09-08
中医认为多汗或因湿热薰蒸,破汗外出,或因素体阳痿,不能敛汗,或因素体阴虚,迫津外泄,或因肺卫不固,津液外泄而致,同时本病与精神紧张,焦虑,恐怖,愤怒有关。本病出病部位为手掌足底,头而为最多见。中医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和病因病机,或益气固表,或调和营卫,或清化湿热,或滋阴降火然而再加一些具有止汗固敛的中药,如龙骨,浮小麦,分心木,麻黄根,五味子等,多有较好的效果,但笔者认为,临府最常见的多汗一病,多因于阳阴热盛,因为笔者以前也多按上述多汗的病例分型,或予玉屏风散,或予当归元童汤,或予补中益气汤,或予六味地黄丸,虽然辨证无误,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随着以后对多汗病人的研究,出现有汗多病人身无它症,体格健壮,动则大汗淋漓或者一吃饭满头汗流不止,很是难受,按照一般治疗效果均不好,而辨为阳阴热盛,给予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覆杯而愈,此后临床观察多汗一症,属阳阴热盛者十之五六,方用祛汉燥肤汤。2019-04-22
中医认为多汗症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可分为肝胆火旺、肝气郁结、痰湿困阻、气滞血淤、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肾精亏虚、肺气不足、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湿热内盛等体质病因,以及像紧张、兴奋、压力、抽烟喝酒、环境温度、辛辣刺激食物也是引起多汗的因素。2020-05-30
多汗症指的就是人体的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讲问题则出在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控制汗腺的神经紊乱导致。2020-06-08
这个我还真不清楚 不过我治疗好了 也不知道你需要什么分享的知识2019-04-06
中医把出汗作为重要的辨证依据,白天多汗叫自汗,由于阳虚气虚不能敛汗所致。晚上睡觉多汗叫盗汗,多是阴虚所致。热病辨证,伤寒恶寒发热,无汗为表实,有汗为表虚。阳明经热有大汗出等。多汗症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多汗症,前者可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后者多汗见于手足、前额、腋部、外阴等处,多属肺胃热盛,或湿热郁蒸,或阴虚火旺等所致202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