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活动的大体上来看,人体可分为“形”与“神”两个部分。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基本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概称之为“神”。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人体生命来自于精,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气,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即是神。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三宝”,可分而不可离。 《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生化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升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舒泄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的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副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津液来源于水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运化、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吸收,生化津液以输布全身。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脏腑整理活动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如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也可以称为“气不化水”。临床上要消除这些病理产物及其产生的病理影响,常常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使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 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临床上往往采取补气方法以控制津液的过多外泄。 由饮食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脏的升清散精,上输于肺,再经肺之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和膀胱。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 精、血、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与气相对而言,其性质均归属于阴。在生理上,精、血、津液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化生、互相补充的关系。病理上,三者之间也往往发生互相影响。这种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关系集中地体现于“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理论之中。 精与血的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先、后天之精分藏于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 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这种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即可称为“精血同源”,也可称为“肝肾同源”。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当饮食水谷射入不足,脾胃功能虚弱,或大汗、大吐、大泻,或严重烧汤伤时,脉外津液不足,不仅不能进入脉内以补充化生血液,脉内的津液成分反而渗出脉外,以图补充津液的亏耗,因此导致血液的亏少,以及血液浓稠,流行不畅的病变。此时不能再用放血或破血疗法,以防血液和津液的进一步耗伤,故《灵枢.营卫生会》说:“夺汗者无血。”若血液亏耗,尤其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因而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此时,不能对失血者在使用发汗的治疗方法,以防津液与血液进一步耗竭的恶性后果。 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精可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又统驭精与气。因此,精、气、神三者之间可分不可离,称为人身“三宝”。 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只有全身脏腑之气充足,功能正常,才可以运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于是五脏六腑之精充盈,流注于肾而藏之。 气不但能促进精的化生,而且又能固摄精,是精聚而充盈,不致无故耗损外泄,这是其的固摄作用之体现。人体之精在气的推动激发作用下可化生为气。故精足则气旺,精亏则气衰。 精与气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和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又能驭气统精。形是神之宅,但是神乃形之主,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 总之,精、气与神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推测病势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2013-12-05
中医中“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何关系
1 个回答医识问答网专题活动
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基本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概称之为“神”。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人体生命来自于精,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气,生命活动...
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些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体到人体,中医关注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核心内容。中医诊疗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即根据病因病机和诊法辨证来制定...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五章 体质 第...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仔腊因、病机、防治原则等。本教材在上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调整:除了更新了现代研究进展外,删除或降格了部分临念悉滑床意义不大的内容,并增添了对中医临床有指导意义或与后续课程相接轨的内容。3. 《中医诊断学》教材从理论基础、基本...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 中药渣能倒垃圾桶吗 459次阅读
- 中药的药渣倒哪里? 477次阅读
- 中药药渣怎么处理 11次阅读
- 理论资料整理:气血津液在五脏当中生成运化途径 22次阅读
- 怎么样可以申请中药的专利 要多少钱 要多久 13次阅读
- 探究最贵的50大药材 18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