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养生:手阳明大肠经

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记述,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共二十穴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 、手五里、臂 、肩 、巨骨、天鼎、扶突、禾 、迎香。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的指端,沿食指的上缘,通过拇指、食指歧骨间的合谷穴,上入腕上两筋凹陷处,沿前臂上方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峰前缘,上出于背,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上,再向前入缺盆联络肺,下膈又联属大肠。

另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处向上走至颈部,并贯通颊部,而进入下齿龈中,其后再从口内返出而绕行至口唇旁,左右两脉在人中穴处相交会,相交之后,左脉走到右边,右脉走到左边,再上行挟于鼻孔两侧,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由于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变,为牙齿疼痛,颈部肿大。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主治津液不足的疾病,其症状是眼睛发黄,口中干燥,鼻塞或流鼻血,喉头肿痛以致气闭,肩前与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动。气有余的实证,为在本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上发热而肿 ;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发冷颤抖,不易恢复温暖等病象。这些病证,属实的就用泻法,属虚的就用补法 ;属热的就用速刺法,属寒的就用留针法 ;脉虚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2022-07-31
mcxzy 阅读 70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7:26:4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的指端,沿食指的上缘,通过拇指、食指歧骨间的合谷穴,上入腕上两筋凹陷处,沿前臂上方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峰前缘,上出于背,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上,再向前入缺盆联络肺,下膈又联属大肠。另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处向上走至颈部,并贯通颊部,而进入下...

  • 在每日清晨的卯时,即5点到7点,手阳明大肠经最为活跃。此时,大肠如同醒来的机器,开始蠕动,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这与肺的功能密切相关。肺部将新鲜的血液遍布全身后,会激发大肠的工作效率,促使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被有效吸收,剩余的渣滓则被排出体外。因此,早晨起床后,尤其是醒来后的第一...

  • 一、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自商阳穴,沿着经脉,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最终至迎香穴止,共计20个穴位。二、黄帝内经·灵枢解析 大肠经与手阳明经相合,起始于商阳穴,为井金...

  • 下午5点到7点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运行时间。大肠经开穴之时:下午5点到7点,根据中医理论,此时为手阳明大肠经开穴的时间。大肠经主要负责大肠的蠕动和排毒功能。适宜活动:在这个时间段,适宜起床并进行排便活动,有助于身体及时排出废物和毒素,减轻身体负担。养生建议:这一时期非常重要,为了保持身体健康...

  • 十二经脉之一。手阳明小肠经的通称是小肠经。身体关键经络有14条,以各种各样五脏六腑之名的有12条,再再加督脉和任脉。小肠经是在其中的一条。小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内关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为气血盛极的经脉,主冶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中。手阳明小肠经源于无名指桡侧端(...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