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先学什么?

中医的整个范围,不外理、法、方、药。理要严格地说,就是阴阳,就是矛盾。在生理上有矛盾,在病理、诊断、治疗、药物上,也无不是有矛盾。在极端复杂的矛盾中,根据分析归纳,由普遍一般到主要特殊,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在中医就是治疗法则。方是方剂,药是药性。

<p>学习中医的方法,自来有两个途径,一是从上到下的学,也就是从《内经》、《难经》、《伤寒论》以至后世;一是从下到上逆溯的学。我是遵循后一条道路的。中医学药性比较枯燥,而且全凭记忆,我的经验是先分类,了解它的大概,然后逐步的深入;更简捷的办法,是把它同方剂结合起来学,在方剂中分析它的作用,就能更好地掌握它的变化。

方剂的内容很多,但最重要的也不过百数,甚至还可再精简。学方剂主要需学习方论,知道它的组成原理和治疗重点,以及在临床上的灵活变化等规律。真能这样把方剂学学通学透彻,有了五十个方剂也就可观了。当然,随着经验的积累,事实上是在不断地向掌握着更多的方剂方向发展的。

药与方有了一定基础,进一步学习理论方法,那就是学习诊断和临床,包括中医的生理、病理,如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八法运用等,其中最重要的书,当然是《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元四大家,以及叶、吴、王、雷等的温病,时令病学说。此中《内经》比较难学,好在今天已有白话注解。《伤寒论》、《金匮要略》,主要当多熟习原文,其次方参考注解。《伤寒论》的注解最多,日人丹波元简廉夫的《伤寒论辑义》,可资借鉴。

学中医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可以算是初步卒业,也就是说有了一定的基本功了。至此应知道中医的历史,以便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其次,有了基本功后去临床,是不是就百发百中,一帆风顺呢?不是的。须知人身这具机器比什么机器都复杂,要诊断得一点不错已不容易;就是诊断正确了,而在立法处方与用药上又是千变万化的。究竟需要如何才能恰到好处,谈何容易?!所以医生看病,初出茅庐的没有把握不消说,就是有了几十年临床经验的老医生,也不过是把握多一些,要想达到百分之百的把握,那只有在那些吹牛皮的江湖医生的嘴巴上去找了。

一个学术的精深程度,总是跟着不断实践而增加的,所以说:「吃一堑,长一智」,真正有学识的人,总是虚怀若谷,从多年积累的正反经验中渐渐形成。但实践经验,永远没有止境,故医生也永远没有可以骄傲的。何况大医院治不好,而小医院却治好,正式开业医生治2020-02-28
中医学的内容,有五个部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内外妇儿各科。说的明白一点,就是两个方面:中医是怎么看待人体和疾病的?中医是怎样诊断和治疗疾病的?2020-02-28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5:46:1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学中医先学中医基本理论、中药学、黄帝内经等。1、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入门首先应该学习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等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是中医理论的基础,需要深入理解。中医入门很枯燥,需要多读多记,坚持就好。此外,还需要学习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等医学经典,以及养生书籍。2、中药学 中医入门先学...

  • 学中医应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以下是详细解释:1.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科的核心和基石,它涵盖了中医的哲学思想、基本理论以及诊断治疗的原则。学习中医,首先要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阴阳平衡和五行学说等,这些都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2. 中医经典的学习顺序:在中...

  • 三、《中药学》是学习中医药物的重要书籍。此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有助于理解中药在治病过程中的作用。四、《中医诊断学》是学习中医诊断方法的关键书籍。此书介绍了中医的诊断原理、诊断技术和诊断思维,对于理解中医临床有重要作用。五、《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经典之作,...

  • 自学时,建议选用中医院校教材。初学者不宜先攻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名著,应先掌握基础理论方向,避免理论学习障碍。自学中要注重古文基础,加强文言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是入门必修课,是理解中医的钥匙,也是历代先贤智慧的总结。初学者应以之为起点,先学基础理论。自学过程中,会遇到众多名...

  • 1. 中医入门应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2.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等内容,是理解和实践中医的基础。3.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描述了自然界的规律,在中医中用于阐述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基本过程。4. 脏腑经络的学习是入门中医的关键,脏腑是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经络...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