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特征。大多数由病毒引起,少数为细菌所致。若全身症状较重,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者,称为“流行性感冒”。感冒是感受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最易转变他症,为常见外感症之一。现代医学的普通感冒、病毒性、流行性感冒以及细菌性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与中医学感冒或时行感冒相似。
【方一】苏杏丸
【出处】《土、单、验方选编》
【组成】苏叶10份,杏仁5份。
【功用】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性流感、感冒,症见恶寒、咳嗽者。
【方解】苏叶发汗解表,杏仁润肺止咳,二者合用共奏解表止咳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苏叶煎剂具有解热和抗菌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紫苏成分石竹烯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对丙烯醛或枸橼酸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小鼠酚红法实验表明有祛痰作用,紫苏成分沉香醇也有平喘作用。
【用法】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或打成片剂,每服2钱,日服2到3次,温水送服。
【方二】败毒散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柴胡6克,前胡6克,太子参6克,川芎6克,枳壳6克,茯苓6克,桔梗6克,羌活5克,独活5克,薄荷3克,生姜3片。
【功用】扶正祛邪,祛风解表,开肺降气。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本方是益气扶正解表的方剂,适用于感冒风寒湿邪而体虚不耐发散的病症。方中羌活、独活、川芎、生姜发散风寒湿邪,羌、独、川芎又善除头、身之痛;柴胡、薄荷升清透表,能散肌表之热;前胡、枳壳、桔梗下气化痰,可除咳嗽胸闷等症;党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尤其是在表散药中配用太子参一味扶正祛邪,可鼓邪从汗而解。前人以感冒时行,为疫毒所致,故以“败毒”名方。
【药理】柴胡有较明显的解热、镇静、抗惊厥、镇痛、镇咳作用;前胡有较强的祛痰作用,能显著增加呼吸道的黏液分泌;羌活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和抗菌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三】流感合剂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板蓝根30克,鱼腥草30克,茵陈蒿30克,贯众15克,虎杖15克,牛蒡子10克,黄连10克,薄荷10克(后下)。
【功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疏风利湿。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方中板蓝根、鱼腥草、茵陈蒿、贯众清热解毒,牛蒡子、薄荷利咽消肿,虎杖、黄连疏风利湿,本方虽以清热解毒药为主,但清中寓散,表里双解,并入渗利之品,故有清热解毒、疏风利湿等功效,与本病大多由于感受风热疫毒,且多兼夹湿邪的病因病机吻合,故获效显著。
【药理】板蓝根、鱼腥草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免疫增强的作用;茵陈蒿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贯众、虎杖有抗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抗菌作用;牛蒡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乙型链球菌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四】一马煎
【出处】《福建中医》
【组成】一枝黄花50克,马鞭草50克。
【功用】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活血散瘀。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一枝黄花功善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浙江省民间多用于以治疗上感咽喉肿痛,效果显著;马鞭草功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两药配伍,对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用于发热、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
【药理】一枝黄花煎剂对金葡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红色癣菌及禽类癣菌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并能缓解喘息症状、有祛痰作用;马鞭草水及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水煎剂有一定的镇咳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五】感冒退热饮
【出处】《甘肃中医》
【组成】羌活10克,薄荷6克,防风10克,青蒿15克,板蓝根20克。
【功用】发汗解表退热。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
【方解】方中羌活、防风发汗力强,解表力胜,辅以苦寒味芳的板蓝根、青蒿,辛凉解表的薄荷,既发挥了辛温解表的特长,又可避免其助热、过度耗散之弊,诸药合用,旨在汗出邪除,邪随汗解。
【药理】防风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对溶血型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葡菌、产黄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青蒿有平喘、抗变态反应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六】感冒平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组成】黄芪25克,板蓝根25克,藿香15克。
【功用】疏表解毒,益气健脾。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气虚者。
【方解】方中板蓝根、藿香功能清热解毒,发散风邪;黄芪益气固表,三味配合,共奏疏表解毒,益气健脾之效。
【药理】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板蓝根、藿香有抗多种病毒的作用;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故对上呼吸道感染气虚者有良效。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七】加味麻杏石甘汤
【出处】《福建中医药杂志》
【组成】麻黄6克,生石膏45克(先煎),杏仁10克,甘草6克,羌活10克,荆芥10克,板蓝根30克,前胡10克,炒牛蒡子10克,薄荷6克(后下)。
【功用】宣泄肺卫,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型感冒。
【方解】麻杏石甘汤乃治疗喘咳(寒包火证)的名方,加入羌活、荆芥、板蓝根、前胡、炒牛蒡子、薄荷,其宣泄肺卫,清热解毒之力尤胜。
【药理】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板蓝根有抗多种病毒的作用,羌活与板蓝根配合,即羌蓝汤,据称其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更强。
【用法】每剂药服头煎(不服2煎),日2剂,连服2天,热退停服。
【方八】蝉蚕解表汤
【出处】《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
【组成】蝉衣10克,僵蚕10克,板蓝根10克,连翘10克,桑叶10克,薄荷9克,芦根15克。
【功用】清热解毒,透邪外达。
【主治】风热感冒。
【方解】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蝉衣、僵蚕疏风清热解毒;桑叶、薄荷、芦根透邪外达。寓清于疏之中,清润结合,宣散有致。
【药理】蝉衣、僵蚕有抗惊厥作用、镇静作用、解热作用;连翘在体外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等。
【用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15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根据病情轻重,每日1~2剂,分2~4次温服。
【按语】若高热神昏,加生石膏、知母、清瘟散;身热恶寒头痛,加菊花、钩藤、清化散;身疼、四肢疼痛,加桑枝、忍冬藤;咽红肿痛,加马勃、公英、牛蒡子;咳嗽,加杏仁、贝母,口渴不欲饮水,芦根加倍;有热便稀,加葛根、泽泻;烦躁不寐,加竹叶芯、莲子心、连翘心、元参心;鼻衄,加白茅根、大小蓟。
【方九】暑令感冒合剂
【出处】《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
【组成】香薷8克,藿香、佩兰、厚朴各10克,炙枇杷叶12克,鸭跖草15克。
【功用】宣散表卫,清暑热。
【主治】夏季感冒,高热头痛,胸闷脘痞,身体重痛或咽痛,咳嗽,或身痛无汗,舌质红苔薄腻微黄,脉象濡数。
【方解】本方系宗黄连香薷汤意,加减化裁而定。方中香薷、厚朴取自于黄连香薷汤,合佩兰功在解署除湿,枇杷叶则具有保金肃肺之长,鸭跖草倍其清热泻火之力,以保无虞。
【药理】香薷、藿香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直接抑制流感病毒;鸭跖草抗炎、抗细菌内毒素。
【用法】每剂加水适量,浸泡半小时,武火煎煮10分钟,过滤取药液备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若入暮高热不减,可酌情加服1剂,再分2次温服。
【按语】若患者体温高于39.6℃,必须在方中加入黄连5克,咽红肿痛明显时,可加入板蓝根12克。
2019-12-27
【方一】苏杏丸
【出处】《土、单、验方选编》
【组成】苏叶10份,杏仁5份。
【功用】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性流感、感冒,症见恶寒、咳嗽者。
【方解】苏叶发汗解表,杏仁润肺止咳,二者合用共奏解表止咳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苏叶煎剂具有解热和抗菌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紫苏成分石竹烯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对丙烯醛或枸橼酸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小鼠酚红法实验表明有祛痰作用,紫苏成分沉香醇也有平喘作用。
【用法】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或打成片剂,每服2钱,日服2到3次,温水送服。
【方二】败毒散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柴胡6克,前胡6克,太子参6克,川芎6克,枳壳6克,茯苓6克,桔梗6克,羌活5克,独活5克,薄荷3克,生姜3片。
【功用】扶正祛邪,祛风解表,开肺降气。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本方是益气扶正解表的方剂,适用于感冒风寒湿邪而体虚不耐发散的病症。方中羌活、独活、川芎、生姜发散风寒湿邪,羌、独、川芎又善除头、身之痛;柴胡、薄荷升清透表,能散肌表之热;前胡、枳壳、桔梗下气化痰,可除咳嗽胸闷等症;党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尤其是在表散药中配用太子参一味扶正祛邪,可鼓邪从汗而解。前人以感冒时行,为疫毒所致,故以“败毒”名方。
【药理】柴胡有较明显的解热、镇静、抗惊厥、镇痛、镇咳作用;前胡有较强的祛痰作用,能显著增加呼吸道的黏液分泌;羌活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和抗菌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三】流感合剂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板蓝根30克,鱼腥草30克,茵陈蒿30克,贯众15克,虎杖15克,牛蒡子10克,黄连10克,薄荷10克(后下)。
【功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疏风利湿。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方中板蓝根、鱼腥草、茵陈蒿、贯众清热解毒,牛蒡子、薄荷利咽消肿,虎杖、黄连疏风利湿,本方虽以清热解毒药为主,但清中寓散,表里双解,并入渗利之品,故有清热解毒、疏风利湿等功效,与本病大多由于感受风热疫毒,且多兼夹湿邪的病因病机吻合,故获效显著。
【药理】板蓝根、鱼腥草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免疫增强的作用;茵陈蒿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贯众、虎杖有抗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抗菌作用;牛蒡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乙型链球菌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四】一马煎
【出处】《福建中医》
【组成】一枝黄花50克,马鞭草50克。
【功用】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活血散瘀。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一枝黄花功善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浙江省民间多用于以治疗上感咽喉肿痛,效果显著;马鞭草功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两药配伍,对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用于发热、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
【药理】一枝黄花煎剂对金葡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红色癣菌及禽类癣菌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并能缓解喘息症状、有祛痰作用;马鞭草水及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水煎剂有一定的镇咳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五】感冒退热饮
【出处】《甘肃中医》
【组成】羌活10克,薄荷6克,防风10克,青蒿15克,板蓝根20克。
【功用】发汗解表退热。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
【方解】方中羌活、防风发汗力强,解表力胜,辅以苦寒味芳的板蓝根、青蒿,辛凉解表的薄荷,既发挥了辛温解表的特长,又可避免其助热、过度耗散之弊,诸药合用,旨在汗出邪除,邪随汗解。
【药理】防风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对溶血型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葡菌、产黄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青蒿有平喘、抗变态反应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六】感冒平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组成】黄芪25克,板蓝根25克,藿香15克。
【功用】疏表解毒,益气健脾。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气虚者。
【方解】方中板蓝根、藿香功能清热解毒,发散风邪;黄芪益气固表,三味配合,共奏疏表解毒,益气健脾之效。
【药理】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板蓝根、藿香有抗多种病毒的作用;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故对上呼吸道感染气虚者有良效。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七】加味麻杏石甘汤
【出处】《福建中医药杂志》
【组成】麻黄6克,生石膏45克(先煎),杏仁10克,甘草6克,羌活10克,荆芥10克,板蓝根30克,前胡10克,炒牛蒡子10克,薄荷6克(后下)。
【功用】宣泄肺卫,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型感冒。
【方解】麻杏石甘汤乃治疗喘咳(寒包火证)的名方,加入羌活、荆芥、板蓝根、前胡、炒牛蒡子、薄荷,其宣泄肺卫,清热解毒之力尤胜。
【药理】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板蓝根有抗多种病毒的作用,羌活与板蓝根配合,即羌蓝汤,据称其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更强。
【用法】每剂药服头煎(不服2煎),日2剂,连服2天,热退停服。
【方八】蝉蚕解表汤
【出处】《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
【组成】蝉衣10克,僵蚕10克,板蓝根10克,连翘10克,桑叶10克,薄荷9克,芦根15克。
【功用】清热解毒,透邪外达。
【主治】风热感冒。
【方解】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蝉衣、僵蚕疏风清热解毒;桑叶、薄荷、芦根透邪外达。寓清于疏之中,清润结合,宣散有致。
【药理】蝉衣、僵蚕有抗惊厥作用、镇静作用、解热作用;连翘在体外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等。
【用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15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根据病情轻重,每日1~2剂,分2~4次温服。
【按语】若高热神昏,加生石膏、知母、清瘟散;身热恶寒头痛,加菊花、钩藤、清化散;身疼、四肢疼痛,加桑枝、忍冬藤;咽红肿痛,加马勃、公英、牛蒡子;咳嗽,加杏仁、贝母,口渴不欲饮水,芦根加倍;有热便稀,加葛根、泽泻;烦躁不寐,加竹叶芯、莲子心、连翘心、元参心;鼻衄,加白茅根、大小蓟。
【方九】暑令感冒合剂
【出处】《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
【组成】香薷8克,藿香、佩兰、厚朴各10克,炙枇杷叶12克,鸭跖草15克。
【功用】宣散表卫,清暑热。
【主治】夏季感冒,高热头痛,胸闷脘痞,身体重痛或咽痛,咳嗽,或身痛无汗,舌质红苔薄腻微黄,脉象濡数。
【方解】本方系宗黄连香薷汤意,加减化裁而定。方中香薷、厚朴取自于黄连香薷汤,合佩兰功在解署除湿,枇杷叶则具有保金肃肺之长,鸭跖草倍其清热泻火之力,以保无虞。
【药理】香薷、藿香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直接抑制流感病毒;鸭跖草抗炎、抗细菌内毒素。
【用法】每剂加水适量,浸泡半小时,武火煎煮10分钟,过滤取药液备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若入暮高热不减,可酌情加服1剂,再分2次温服。
【按语】若患者体温高于39.6℃,必须在方中加入黄连5克,咽红肿痛明显时,可加入板蓝根12克。
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