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的中药有哪些

  在当下盛行的养生电视节目里,经常能听到一个词——“气血双补”,听起来似乎很强大,但实际上,补益之品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所以,在对补益类中成药鉴别用药分析之前,先铺垫一句话:滋补类中成药并不可以随便推荐给健康人群,乱补绝非养生之道。《景岳全书》有言:“大实之病,反有羸状;至虚之病,反有盛势。”就是说,实证也可能出现虚像,所以补益之前应仔细辨证,慎之又慎。另外,补益类中成药多应饭前空腹服用,且遇感冒时应停服或咨询医师,这些应提醒顾客注意。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补气中药的知识,欢迎阅读。

  谈及补气类中成药,实际上指的是补肺气、脾气,对于补肾气、心气之品则归为补肾、补心的范畴。
  气虚的主要辨证要点为:肢体倦怠乏力,气短,动则气促,声低懒言,面色萎白,舌淡苔白,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
  补气类中成药很多,其中很多都是对古方进行加减,掌握了古方之要义,则可以不变应万变。源自古方的代表药物为四君子颗粒、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生脉饮和玉屏风颗粒(胶囊、口服液)。
  四君子颗粒
  四君子颗粒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四君子汤,组方为党参、 白术(炒)、茯苓、甘草(蜜炙)。功效为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证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
  本方对应病机乃脾胃气虚,运化乏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治宜补益脾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
  方中人参为君,大补元气,健脾;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冉雪峰言:“……妙在茯苓甘淡渗利,能助参术之健运,能化甘草之迂缓。”
  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
  参苓白术丸
  参苓白术丸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组方为人参、茯苓、白术(麸炒)、山药、薏苡仁(炒)、莲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功效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证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
  本药所治之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皆为脾虚湿盛之象。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
  陈潮祖在其书中指出,治疗脾胃,当补其虚,除其湿,导其滞,调其气。此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补其脾,茯苓、薏苡仁渗其湿,砂仁芳化湿浊,醒脾利气,合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暖胃补中,并能克服诸药呆滞,使其补而不滞;扁豆功能化清降浊,配合桔梗升清,薏苡仁、茯苓降浊,清气得升,浊阴得降,则呕吐、泄泻等证可愈。脾胃健运,湿滞得化,水谷精微生化恢复,则衰弱的机体可以逐步好转。“此方所用之品,多静而不动”,以此止住泄泻之势,实脾助运,改善完谷不化、大便溏薄的状况,使水谷能够被充分运化。
  陈潮祖认为,此方不仅可以治疗上述的脾虚湿盛导致的肠胃、饮食问题,还可以治疗妇女由于脾虚湿盛导致的带下色白,面色苍白,身体肥胖,大便溏薄,或两足浮肿,或经行泄泻。妇女带下色白而兼体胖便溏,自是脾虚湿盛,下注前阴;两腿浮肿亦系水湿下流所致。经行泄泻,是因平素湿滞,当其月经来时气机降多于升,湿浊随气下行,遂成泄泻。综上,本方所治诸证,均属脾虚湿滞,升降失调。
  本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药。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源自《内外伤辨惑论》中的补中益气汤,组方为炙黄芪、党参、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虚气陷证,证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另外其还可治气虚发热一证,但历代有争议,药店从业者了解即可。
  本方所治之证是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
  此药为补气升阳的代表药,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中气下陷之象为辨证要点。
  需要注意的是,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生脉饮
  生脉饮源自《医学启源》中的生脉散,组方为红参、麦冬、五味子。功效为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
  市面上还有一种生脉饮(党参方),即把红参换成党参,功效相近。
  本药所治为温热、暑热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乃气阴两伤之象。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
  但要注意的是,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冉雪峰言:“徐灵胎古方新释,谓此方治伤暑之后,存其津液,庸医即以治暑病,误甚。观方下治证,并无一字治暑邪者,又云近人每用此方收住邪气,杀人无算,此又在有邪无邪之辨,学者当各各彻底一深研究之也。”
  吴仪洛《成方切用》言:“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脏皆旺;虚,故脉绝气短也。人参甘温,大补肺气而泻热,为君;麦冬甘寒,补水源而清燥金,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而百脉皆朝于肺,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
  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另外,陈潮祖指出,此方还可治疗血压偏低所致的眩晕。“此方有升压之功,血压上升,眩晕自然消失,与补中益气汤合用,疗效尤佳。”
  本药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药,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为辨证要点。
  玉屏风颗粒(胶囊、口服液)
  玉屏风颗粒源自《医方类聚》中的玉屏风散,组方为黄芪、白术(炒)、防风。功效为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之证,证见汗出恶风,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本方出处——《医方类聚》言本方主治为“腠理不密,易于感冒”。卫虚腠理不密,则易为风邪所袭,故时自恶风而易于感冒;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皆为气虚之象。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风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风屏障。
  黄芪、白术二药益气固表,足可解决表虚之根本,何必再加防风?仔细想之,何谓“虚邪”?笔者认为正气不足之时所感之邪即为虚邪。虚人腠理不固,自然界中的正常之风在他身上即成风邪,药物固表之时,也难免正是风邪入体之时,所以需配以防风祛风散邪。否则,补虚的同时可能恰好外感了风邪,此时补虚则无异于闭门留寇。
  《古今名医方论》有言:“……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目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
  本药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药,以自汗恶风,面色白光白,舌淡为辨证要点。
  需要注意的是,若属外感自汗(有明显的感冒症状)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其他常见药
  药店里常见的补气药还有黄芪颗粒(片、精)、参芪丸和虚汗停颗粒。
  黄芪颗粒单用黄芪,参芪丸用黄芪和党参,组方简单,不值一提。
  虚汗停颗粒组方为黄芪、浮小麦、大枣、糯稻根、牡蛎(煅),功效益气养阴,固表敛汗,用于气阴不足之自汗、盗汗及小儿盗汗。
  此方以黄芪为君药,补气固表;糯稻根养阴、除热、止汗,大枣补中益气,共为臣药;浮小麦和牡蛎收敛止汗为佐使。虚汗停颗粒和生脉饮都可治疗气阴两虚证,不同的是生脉饮着眼生津复脉,虚汗停颗粒则重点是固表止汗,黄芪、大枣、糯稻根补气养阴治本,浮小麦、牡蛎收敛治标,标本同治。
2022-06-03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4:15: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常用的补气中药材包括人参、黄芪、西洋参、党参、太子参和白术。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强身健体的功效,可抗衰老,适用于久病体虚、心悸心慌、肢冷、气短、虚脱、心衰、神经衰弱等症状,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黄芪则补气升阳、益精固表、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浮肿、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

  • 补气的中药有:1、党参。党参虽然补气较慢,但它既能补气又能升阳,还能安神。2、黄芪。黄芪是补气的佳品,常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子宫下垂、肾下垂、崩漏以及眩晕、短期不足等。3、人参。人参补气的作用迅速,用于补气安神、缓解心血管疾病、补气虚。4、白术。白术常用于气虚严重的孕妇,可以健脾、补气、...

  • 补气生津的中药种类繁多,如补中益气丸,丹参西洋参生脉饮等,它们均具有补气生津的功效。其中,补中益气丸以其温和的补益特性,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乏力等症状。丹参西洋参生脉饮则更侧重于调理气血,适用于心悸失眠、气短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补气生津是指通过药物来增强人体的气血生发和津液生成能力。补...

  • 一、黄芪的补气作用 黄芪是一味常用的补气中药,其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等功效。黄芪可以提振人体的正气,对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状有良好的调理作用。此外,黄芪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适用于体质虚弱的人群。二、人参的补气效果 人参是著名的补气良药,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等...

  • 常见补气的中草药包括:1. 人参:被誉为最珍贵的补气药材,味甘微苦,性微温。人参能大补元气,具有安神保健的功效,适用于久病体虚、气短虚脱、神经衰弱等症状。2. 枸杞子:性平味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具有补血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等功效。长期服用有助于延年益寿。3. 黄芪:...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