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五味对应的主要物质基础分别是什么?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 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桅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症瘕痞块等证。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症等。2016-08-28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08 06:23:2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大多...

  • 五脏各主其味,肝主酸、脾主甘、心主苦、肺主辛、肾主咸。肝虚血枯者喜酸,脾虚者喜甘,心火重者喜苦,肺虚寒者喜辛,肾虚者喜咸。谨慎调和五味,有助于维持脏腑功能,预防疾病。过食酸、苦、甘、辛、咸五味均会损伤脏腑,影响健康。如过食酸味会使肝功能亢进,脾功能衰竭;过食咸味会使心气...

  • 中药中的“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药性特征,它们分别对应着五行和五脏的关联。这五味不仅是味觉上的区分,更是中医理论中药物作用的象征。首先,辛味,象征着“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和行气活血的功效。例如,鱼腥草的辛味就体现了这种作用。甘味则代表“能补、能和、能缓”,...

  • 《黄帝内经》认为五味分别对应五脏的功能,如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这说明五味对五脏有重要的滋养作用,五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石。中医认为,心喜苦、肺喜辛、肝喜酸、脾喜...

  • 1. 中药理论中的"五味"指的是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道。2. 除了这五种味道外,还有淡味,因此有些文献中提到"六味"。3. 不过,由于淡味通常归入甘味之中,因此在传统上,中药的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4. 每种味道都对应着特定的药理作用。例如,辛味药物通常具有发散...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