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了解得不多,只能给出一点点.
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相信你肯定知道,他在《本草纲目》第一卷的开头,专门列出了自己曾经参考过的"历代诸家本草",其中,有《本草蒙筌》,)陈嘉谟编著,是明代早期很有特色的中药学入门书。
康熙时期,汪昂潜心研究医著,写了《本草备要》,该书删去了许多不常用中草药,着重介绍常用中草药400余种。该书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由博反约,有很大影响,至今仍为初学者所乐用。
而后,在乾隆时期,吴仪洛认为《本草备要》问世后颇受初学者欢迎,但该书作者汪昂“本非岐黄家,不临证而专信前人,杂采诺说,无所折中,未免有承误之失。”因此,将《本草备要》加以重订,补充一些新的内容,故订名曰《本草从新》。共6卷,载药720种。因此也有人说吴仪洛抄袭了汪昂的著作。但是吴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加入了中草药由于产地不同,采药时间不同而导致的药性不同,因此也有参考的价值。
至于其他的还有古籍〈神农本草经〉,后来有明朝缪希雍写的〈神农本草经疏>, 这些书内容几乎都重复对中草药的发展上面也有提到,看你自己怎么组织语句了。2008-11-05
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相信你肯定知道,他在《本草纲目》第一卷的开头,专门列出了自己曾经参考过的"历代诸家本草",其中,有《本草蒙筌》,)陈嘉谟编著,是明代早期很有特色的中药学入门书。
康熙时期,汪昂潜心研究医著,写了《本草备要》,该书删去了许多不常用中草药,着重介绍常用中草药400余种。该书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由博反约,有很大影响,至今仍为初学者所乐用。
而后,在乾隆时期,吴仪洛认为《本草备要》问世后颇受初学者欢迎,但该书作者汪昂“本非岐黄家,不临证而专信前人,杂采诺说,无所折中,未免有承误之失。”因此,将《本草备要》加以重订,补充一些新的内容,故订名曰《本草从新》。共6卷,载药720种。因此也有人说吴仪洛抄袭了汪昂的著作。但是吴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加入了中草药由于产地不同,采药时间不同而导致的药性不同,因此也有参考的价值。
至于其他的还有古籍〈神农本草经〉,后来有明朝缪希雍写的〈神农本草经疏>, 这些书内容几乎都重复对中草药的发展上面也有提到,看你自己怎么组织语句了。2008-11-05
最重要的还应该是本草纲目,它是中药学成立的基础,现在的中药学一般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标准的2008-11-05